世人皆知《钗头凤》,人间难得赵士程 -陆游唐婉赵士程的一生
2023-12-08 15:40:34
艺到精时境更高:记晋剧表演艺术家王万梅(一)
在戏曲领域,但凡研究一个代表人物的艺术特色,首先要做的是对其唱腔艺术的研究,因为,戏曲艺术各剧种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和特征,在于其声腔的不同。而一个有造诣的演员,能够在观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往往在于他(她)唱腔上的优势。
晋剧中的青衣角色,是该剧种中以唱工见长和以占据舞台艺术较大比例的行当,唱腔艺术的优劣,是青衣行当能否先声夺人的关键。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中国第六届“梅花奖”获得者王万梅,是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老师的嫡传弟子,有“小程玉英”之美称。她在唱腔和表演方面,不仅完美地继承了程派艺术沉稳柔韧、高亢细腻的艺术真谛,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对程派艺术进行了独到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形成了她自身独有的灼烈、从容、婉转和刚柔相济的表演艺术特色,以及在激越中见淳朴,于奔放中寓蕴藉的唱腔艺术风格。成为晋青衣行当中的代表人物,她的表演,尤其是她的演唱,婉约动听,声情并茂,恰如行云流水一般,因而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初露头角
1944年,王万梅出生于山西清徐县东木庄。父亲是当地“闹票”的活跃人士,每逢农闲和节假日,父亲总要和众票友聚在一起演出。在父亲和众票友的影响下,王万梅自小就喜爱上了家乡戏一一晋剧。天,天资聪慧,嗓音清脆的她,在十来岁时就能有板有眼地演唱晋剧《打金枝》、《祭江》、《祭桩》、《算粮》、《采桑》等著名剧目中的青衣唱段,成了清徐县远近闻名的“小名人”。
1957年,晋中晋剧团(当时名为榆次专区晋剧团)到王万梅的家乡招收随团学员。当酷爱晋剧的父亲听说是自己仰慕已久的程玉英老师所在的剧团来招演员,便急匆匆地拉上女儿前去报考。常言说:艺高人胆大。已能演唱十多本戏的王万梅,在众人面前毫不怯场,大大方方地唱了两段。韵味十足的演唱,稚气可亲的表演,震惊四座。就这样,年仅13岁的王万梅放弃了已经考取的清徐县中学的学业,来到了名家荟萃、贤达如林的山西省晋中剧团。
在这里,王万梅如同走进了琳琅满目的艺术宫殿,心中既感到荣幸、骄傲,还怀着些许志忑,过去只能在舞台上看到的程玉英、张鸣琴、程玲仙等著名艺术家,今天竟成了近在眼前的老师。作为小学员的王万梅,尽管还搞不懂“天道酬勤”的真正涵义,但她深知,学艺就得下苦功。清晨、中午、深夜,郊外田野、练功房里、排练场上,时时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她也绝不放过任何一次观察老师们演出的机会。在老师们给别人排戏的时候,她也总站在一旁用心地观看,私下里不断地摹仿、揣摩着前辈们的一招一式。为了练好水袖功,她给自己加大训练强度,胳膊肿得抬不起来,疼痛难忍,她咬着牙,硬是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的训练,使她在各方面的技艺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进团第三年,榆次专区举办调演,团里安排老艺人王永年给她排出了《ニ进宫》,在调演中获得优秀演员奖。初露头角的王万梅,声誉渐起,开始被更多的观众所认识,同时也受到了地区领导的青睐。为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地区文化局领导将王万梅推荐给程玉英老师做贴身徒弟,并在调演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60年,举办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当时,程玉英老师正值中年,每天演出任务非常繁重。即便这样,程老师也总是牺牲休息时间,见缝插针地给王万梅说戏,并将自己的拿手戏《三娘教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万梅。老师倾其技艺的教授,使王万梅觉得只有倾注全身心地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师父的栽培。她反反复复地揣摩和模仿老师在唱腔上和表演上的一招一式,从而使自己在表演和唱腔上酷似程玉英老师,也因此赢得了观众对她的喜爱,观众给予她“小程玉英”的美誉。她先后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下河东》、《芦花》、《教子》、《火焰驹》、《女忠孝》等数十部传统和现代剧目。
程玉英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唱红的《三娘教子》,被王万梅继承了下来。王万梅并以该剧目夺得1982年山西省一级演员奖、晋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优秀演员一等奖,并最终将经典剧目《教子》唱出三晋大地,唱响京都,在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比中,技压群芳,一举夺得了本届“梅花奖”第一名的桂冠。
《教子》被程玉英和王万梅师徒锤炼成了经典,也成为王万梅终身演绎的绝响。
效仿突破
有人曾经说过:艺术是从无到有的,艺术也是不可有二的。但王万梅的成才经历,却恰恰证明了艺术不但可以复制,而且可以创造第二、第三。当然,这首先得益于程玉英教诲和启蒙的外因,造就和促进了王万梅的成功,但王万梅靠自身内在的功力、毅力、勇气和志气,则形成了王万梅自己。
数十年间,王万梅在传承程派艺术的同时,渐渐认识到只拘泥于模拟和仿效,艺术将难有突破和发展。她开始致力于在原有艺术基础上,努力地突破、创新和发展程派艺术,随着艺术实践的增多,艺术功力的加深,她对传统艺术有了更加清晰和新鲜认识。《三娘教子》是程玉英老师集数十年艺术积淀铸造而成的。且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唱红的艺术精品,是程玉英老师艺术历程中的扛鼎之作。面对这样一个早已被广大观众熟知的名剧,面对一个观众耳熟能详的剧中人物王春娥,王万梅在最初接触这部戏时,是带着仰视和敬畏之心跟老师学习的。她那时的最大愿望是:一定要把老师传承给自己的艺术,滴水不漏地继承下来。但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和艺术积累的增多,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王万梅,开始用挑剔的目光,审视传统剧目中不合平现代思潮的情节,对人物的心路变化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当她怯生生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程玉英老师时,竟然得到了这位艺术精湛、宽容豁达的老艺术家的称赞,并鼓励她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大胆地改革。
晋剧传统剧目《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年轻守寡,与老家人薛保相互照应,共同抚育着亡失与前妻留下的儿子,饱受了生活的传统演法中,王春娥一上然,步履蹒跚,愁眉不展,人物所传然给观众的,是一种为生活所愁的满腹辛酸和压抑感觉。多年的舞台演出实践,王万梅越来越感觉到,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而不应总是带给观众一种愁苦、压抑、消极、无奈的情绪。于是,在征得师父的同意后,王万梅首先把重塑剧中主人公王春娥形象,作为创新的切入点。她将王春娥定格为一位淳朴、善良、勤劳、有爱心的母亲形象,尽管生活非常艰辛,但她不卑不亢,不为生活重担所折腰。每日辛勤织布、潜心教子,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那架终日陪伴着她的织布机,既是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也是她精神的希望和寄托,与视作长辈的老家人和儿子英哥一家三口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使她感到虽苦犹甜。在表演方面,王万梅将王春娥脚步沉重的出场,更改为主人公迈着轻盈的步伐从侧幕走出,脸上也不再是愁容而是写满了自信,再配以娴熟自如的织布动作,恰如其分地展示出这位母亲不向生活低头、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经过如此处理和变化,不仅使观众看到了一位淳朴母亲的崭新形象,也为之后剧情的逆转和矛盾的发生,做了极好的铺垫,使该剧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2023-12-08 15:40:34
2023-12-08 15:38:19
2023-12-08 15:36:04
2023-12-08 15:33:49
2023-12-08 15:31:34
2023-12-08 15:29:19
2023-12-08 15:27:05
2023-12-08 09:47:04
2023-12-08 09:44:49
2023-12-08 09:42:34
2023-12-08 09:40:19
2023-12-08 09:38:04
2023-12-08 09:35:49
2023-12-08 09:33:35
2023-12-08 09:31:20
2023-12-08 09:29:05
2023-12-08 09:26:50
2023-12-07 22:01:29
2023-12-07 21:59:15
2023-12-07 2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