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敏求多大(话剧演员严敏求个人资料简介)
2023-10-14 18:09:03
统一货币、度量衡及文字(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秦始皇对货币、度量衡及文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战国时期,由于商品交换日益频繁,货币流通也随之扩大。当时各诸侯国所铸造的货币,种类形制繁多,大小轻重各异,计算单位很不一致。
战国时期的金属铸币,考古发现数量极大。其中以铜铸的货币为主,黄金铸币极少,只局限于个别地区。铜质币可分布、刀、圜钱、铜贝等,分别在不同地区流通。
布币,形如铲状,或称铸币。它的流通地区,主要在韩、赵、 魏、周等地。
刀币,如刀形,流通地区主要在齐、燕,还有赵国等。
圜钱,为圆形,可分圆孔、方孔两种。主要流行于秦国,以及周、魏等地。
铜贝,俗称蚁鼻钱,形同海贝,流行于楚国。
金质货币,有楚国的金版,外形呈不规则方形;另一种是圆形的,又称金饼。
秦统一全国之初,上述货币依然在局部地区流通,与当时的统一局面很不适应。
为此,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旧币,统一使用两种货币。一种是黄金,称为上币,以“镒”为单位;一种是圆形方孔的铜钱,称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币制的统一,有利于商品交换,便于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它给地区间的商业交往造成很大困难,不利于手工业的发展,对秦朝课取赋税,也很不方便。
秦统一后,下令对度量衡制度进行改革。现存秦朝的铜权及方升,就是这次改革的遗物。
与此同时,对六国异形文字加以整理。我国文字经过长期的演变,自西周末年以来,逐渐出现文字分歧的现象。
到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立,各自为政,文字异形 情况,更加严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以秦的字体为规范,对六国文字加以整理,将繁难的大篆省改为小篆。
秦朝还有一种书体,称为隶书(秦隶)。隶书笔画方折平直,比小篆书写更为简便。
这种书体的流行,与秦的“官狱多事”,政务繁忙有关。因为日常公文往来,用秦篆书写很不方便。
隶书不是创始于秦朝,至少战国晚期已广为使用。云梦出土的秦简,就是用隶书写成。
秦朝“书同文字”不仅使当时通行的小篆、隶书两种主要书体规范化,便于政策法令的推行,而且由于隶书的推广及流行,终于为汉字新书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朝是汉字发展转折的时代,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此外,为了清除割据自守,加强地区间的联系,秦朝一方面毁壁垒、决川防,一方面修治驰道、统一车轨。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割据称雄,往往据险修建关塞、壁垒和堤防,以抵御敌国的军事进攻。
这些防御性的军事设施,自然成为地区间的交通障碍,不利于各地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秦统一全国后,下令拆除上述各种防御设施,为消除地区间的隔绝铺平道路。
同时,还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两条贯穿全国的驰道。一条向东通往齐、燕地区,即今河北、辽宁、山东一带;一条向东南通往吴、楚之地,即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一带。
驰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植松树一株,路身的修筑采取了加固的措施。这两条驰道的建成,便于秦朝对各地的控制,有利于交通。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战国时期,匈奴的氏族公社开始解体,正向着奴隶制阶段过渡。匈奴贵族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掠夺,尤其与它接壤的赵、燕、秦三国所受威胁最大。
赵国不仅在北部广筑长城,修建关塞,还在边郡派驻重兵,以防御匈奴的侵扰。
赵孝成王时,名将李牧以精兵击败匈奴,此后十余年间,赵国边城才得以安宁。匈奴与赵国成攻守之势,彼此接触相当频繁。
秦灭六国期间,燕国岌岌可危,太傅鞫武主张急送逃亡的秦将樊於期入匈奴,并联合匈奴及其他诸侯国抗秦,反映当时匈奴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
秦统一中国前夕,各诸侯国因忙于战争,匈奴乘机长驱直入,占领了河套地区。
为了消除匈奴的威胁,维护北方地区的安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派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迅速收复河南地区(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带)。
第二年,又迫使匈奴继续北撤,在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以东,沿黄河北至阴山(今内蒙古包头市北)的广大地区,设置44个县,迁徙罪徒前往开发。
接着,蒙恬渡过黄河,夺取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南)、阳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南一 带),占领河套以北地区,并置九原郡统辖该地。
与此同时,秦朝开始在北部大规模的修建防御工程,即万里长城。这种城防之类的建筑,早在战国时期,几乎遍及各诸侯国。
秦击败匈奴之后,对原来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进行修葺、连接或扩建延伸,修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内,长达5000余里的长城,号称“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这一气势雄伟,工程浩大的古代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见证。
为了加强对北部地区的控制,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使蒙恬修筑从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可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直道。
此外,秦朝还派蒙恬将兵长期驻守上郡,以对付匈奴可能的侵扰。这些措施对维护北方的安宁,起了积极的作用。
与北击匈奴同时,秦朝又致力于南方的开发,包括东南沿海、岭南一带以及云贵地区。
战国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及岭南一带,散居着一种称为“越人”的少数民族。越人支族众多,种姓繁衍,因此又称“百越”。 其中,分布在瓯江流域(今浙江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为东越。
居住在今福建地区、闽江下游(今福建福州一带)的越人,称为闽越。散居岭南一带(今广东、广西一带)的越人,称为南越和西瓯。
东越和闽越地处东南沿海,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生产技术比中原地区落后。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立东越、闽越首领为君长,以该地置为闽中郡。
与闽越紧邻的南越,北接楚国,西连西瓯及骆越。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社会习俗与东越、闽越有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屠雎将兵50万,分五路进军岭南地区。
诸路秦军进入南越、西瓯的地区后,遭到了越人的抵抗,以至三年不解甲弛弩,长期处于戒备状态。秦军南征长期受阻,给养转输困难,只得命令监禄开凿人工渠,以打通转运粮道。
监禄在湘水上游,即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一条连接湘水、漓水的人工渠, 使漓、湘二水成为贯通南北的河流,并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这条人工渠称为“灵渠”,全长约五六十里,不仅解决了秦军转输问题,对南北的经济交流,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灵渠修成之后,秦军长驱南下,深入越人腹地,击杀西瓯君长。越人被迫逃入深山丛林与秦军回旋,搞得秦军疲惫不堪。他们又利用夜间突袭,造成秦军伤亡惨重,连屠雎也被杀丧命。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继续补给兵源,终于平定了南越,并在那里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翌年,又迁徙50万罪徒戍守岭南,与当地越人杂处,共同开发南方地区。
秦从灭六国到统一百越,前后经历十余年时间,终于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至此,秦朝的版图东临大海,西至今甘肃、青海,南起南海,北至今内蒙古以及辽东。
在这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的建立,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023-10-14 18:09:03
2023-10-14 18:06:48
2023-10-14 18:04:33
2023-10-14 18:02:18
2023-10-14 18:00:03
2023-10-14 17:57:48
2023-10-14 17:55:33
2023-10-14 17:53:17
2023-10-14 17:51:02
2023-10-14 17:48:47
2023-10-14 11:22:01
2023-10-14 11:19:46
2023-10-14 11:17:31
2023-10-14 11:15:16
2023-10-14 11:13:00
2023-10-14 11:10:45
2023-10-14 11:08:30
2023-10-14 11:06:15
2023-10-14 11:04:00
2023-10-14 11: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