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女有强大吸引力(白羊女喜欢一个人的表现)
2023-10-14 17:55:33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结合自己本国国情走适合于本国的国家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四个方面的 特征加以认识。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人民在日常生活生产之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所形成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具体分析可以得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二)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三)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
(四)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不光是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在迈入21世纪的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在追求和谐。“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并且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和目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核心,既强调“天人合一”,又主张“和而不同”,这对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促进天人和谐、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的形态和历史命运,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息息相关。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既造成中国的科学思想在古代社会的特有形态及其延续性,铸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在近代停滞不前的命运。而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又使中国科学技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的科学思想,大约形成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易文化的兴起以及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为各种科学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随着儒家学说在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以及儒道合流的出现,古代的科学思想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主流。它以《周易》为源头,以“气”、“阴阳”和“五行”为核心概念,强调在变化中认识规律,从整体中把握本质,于实践中体验真理。这种科学思想一直为后人所沿袭,对中国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数学、天文学等学科与《周易》中的“八卦”有密切的联系,天文学的一些著名学说如“浑天说”、“宣夜说”等深受“气”的影响。特别是在医学方面,中医理论和方法最初是受《易经》启发的,但影响最大的则是元气说和阴阳五行学说。
可以说,离开“气”、“阴阳”、“五行”的概念,就没有中医学的理论。“气”、“阴阳”和“五行”还被古人用来解释气候和温度变化,阐明各种天气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元气说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也有广泛的应用性。同天文、医学一样,这些学科也以元气说为指导,建立各自的应用理论,丰富、积累有关的实践知识[4]。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延续性,任何新文化都要面对传统,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式进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不乏积极因素。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摒弃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使其价值在现代继续得以发挥。
四、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
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倡导和谐的观念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生活当中。在当代,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使其贯穿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增加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人际和谐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基础。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为贵”、“推己及人”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求同存异,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内容支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伦理道德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经过长期发展,传统美德在中国已经与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当中。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结合,既可以为社会主义道德提供内容支撑,又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对道德建设的认同感,对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关于自身修养的优良传统,可以加深个人对传统美德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形成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优秀道德文化的良好氛围,对提升全民族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导向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庄子就曾经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时至今日,这种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依然有重要的意义。当今,中国在各方面建设上取得了诸多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的不合理发展方式导致当地环境污染、资源锐减、生态破坏,不仅影响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影响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发展思想对于我们实现科学发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依然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顺应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通过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发展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实践所形成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它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依然有着重要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实际相结合,使其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发展,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持,也可以对现代化建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那晓丹,于春梅.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 2013(16)
2. 谢冬玲,黄理稳.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2)
3. 郝翠梅.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4)
4. 韩卫东.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理论研究 2007(2)
2023-10-14 17:55:33
2023-10-14 17:53:17
2023-10-14 17:51:02
2023-10-14 17:48:47
2023-10-14 11:22:01
2023-10-14 11:19:46
2023-10-14 11:17:31
2023-10-14 11:15:16
2023-10-14 11:13:00
2023-10-14 11:10:45
2023-10-14 11:08:30
2023-10-14 11:06:15
2023-10-14 11:04:00
2023-10-14 11:01:45
2023-10-14 05:43:21
2023-10-14 05:41:06
2023-10-14 05:38:51
2023-10-14 05:36:36
2023-10-14 05:34:21
2023-10-14 05: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