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经济金融版图中的坐标: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
2025-03-21 01:13:14
抗战时期在边陲大理喜州办学八年的华中师大前身华中大学
抗战期间,在西南边陲的云南,不仅有昆明的西南联大,同济大学,还有更边远的大理喜洲镇的华中师大(当时叫华中大学)。
李约瑟携夫人来过这里进行学术交流;老舍先生更是赞叹“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
1939—1946年,华中大学西迁到大理喜洲办学,8年间与喜洲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银苍玉洱为华中大学提供了难得的育人环境,磨炼了学校师生坚强的意志,华中大学为滇西社会注入了新的文化气息,促进了大理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长足发展,谱写了抗日烽火中弦歌不辍的光辉诗篇。
华中大学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03年设置“正馆”即文华大学。
1924年2月在武昌创立的华中大学,分别由早先成立的武昌文华大学(1871)、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1877)、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1899)等合并而成。
学校以“牺牲服务”为校训。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失守,武汉逐成为中日争夺焦点。1938年6月武汉会战打响,华中大学开始辗转迁校办学。1938年7月4日开始,华中大学师生携设备书籍行李登上小火轮,逆水启程。途经长沙、衡阳等地,一路艰辛抵达桂林。9月下旬,学校在桂林开学,又因日军频繁轰炸,学校决定迁滇。1939年2月,师生分两批从桂林出发,经广西柳州、南宁等地,从镇南关(今友谊关)出境取道越南,抵达河内,又从滇越铁路乘火车抵达昆明。3月16日,师生跋山涉水来到喜洲。经过紧张筹备,于同年5月1日正式开学。
誉为“白族第一镇”的喜州西倚苍山,东临洱海,是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白族历史文化名镇。在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韦卓民校长带领下,华中大学师生几经辗转来到大理喜洲,受到了以严子珍、董澄农等喜洲商帮为代表的社会名流热忱欢迎,他们不仅资助了学校搬迁的路费,还动员村民腾出大慈寺、奇观堂、张氏宗祠等房舍,给学校使用,又动员有条件的居民让出空余的房屋,供师生住宿,为华中大学提供一切方便。
华中大学在喜洲设置“三院”和“八系”,即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中文、外文、历史、经济、物理、化学、生物、教育系。
在艰苦条件下师生团结一心,刻苦钻研、潜心教学和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徐家瑞《大理文化史稿》,许烺光《在祖先的庇荫下》,游国恩《白族火把节考》《说洱海》《南诏用汉文字考》《文献中所见西南民族语言资料》《南诏德化碑校勘记》;中文系主任包鹭宾教授的《释僰》《民家非白国后裔考》等都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开山作。
物理系拼装了云南西部第一套发电系统;化学系改进了当地蓝靛染料的提取工艺,引进了制革技术。
师生们还给合所学对当地的酿酒、皮革、油脂等生产工艺进行研究改进。对苍山、洱海动植物进行研究,制作了大量的标本。所写论文著作论文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游国恩、傅懋绩、包鹭宾、阴法鲁、钱基博等多位华中大学的知名学者在喜洲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师生组织多种文化活动,创办了《苍洱半月刊》《华大桂声》《华大滇声》等期刊,并进行广泛学术交流,学校还请著名画家徐悲鸿来讲授美术课。华中大学在喜州办学,与大理二中的前身五台中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谱写了苍山五台峰下情谊犹存的美丽篇章。目前,喜洲镇在华中大学西迁大理喜洲办学旧址大慈寺筹建了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以纪念这一段艰苦历程当中的光辉岁月。
2025-03-21 01:13:14
2025-03-21 01:10:59
2025-03-21 01:08:44
2025-03-21 01:06:30
2025-03-21 01:04:15
2025-03-20 19:11:03
2025-03-20 19:08:48
2025-03-20 19:06:34
2025-03-20 19:04:19
2025-03-20 19:02:04
2025-03-20 18:59:49
2025-03-20 18:57:35
2025-03-20 18:55:20
2025-03-20 18:53:05
2025-03-20 18:50:50
2025-03-20 06:58:56
2025-03-20 06:56:41
2025-03-20 06:54:27
2025-03-20 06:52:12
2025-03-20 06: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