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iPhone设置,让你轻松使用自己iphone手机
2024-11-01 01:16:15
邓稼先的2个子女现状如何?女儿定居国外从医,儿子一生过的低调
由于遭到放射性钚辐射的伤害,邓稼先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尚未退休,他便确诊癌症晚期,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邓稼先的离去,是全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但更加难过的则是他的一对子女。
邓稼先生前长期处于秘密工作的状态,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等到“两弹一星”项目圆满完成之际,邓稼先还未能享受天伦之乐,便与世长辞。
对于他的子女来说,这无疑是更加沉重的打击。
那么,邓稼先到底为国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邓稼先的儿女后来怎么样了?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也是美学大家,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回国后又成为北大教授,在美学界地位颇高。
从小,邓稼先就受到了良好家风的影响,在人才济济的北大崇德中学里,他的成绩一骑绝尘,远在同龄人之上。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打响,日寇很快占领了北平,为奴化中国人,日本鬼子蛮横地要求,任何中国百姓见到日本士兵必须行鞠躬礼。
1934年在北平,右一为邓稼先
此时的邓稼先年仅13岁,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对此感到无比屈辱与气愤。
为了不向日本人行礼,他宁愿绕路几公里,也要避开侵略者,而邓以蛰也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给予赞赏,并鼓励他以家国为先,绝不低头。
1940年夏天,日本人对中国的压迫愈发严苛,邓稼先怒不可遏地扯下了学校内的日本国旗,狠狠踩在脚下,受到了很多师生的支持。
然而,邓以蛰意识到,此事很快便会被宵小之辈报告给日本人,到时候邓稼先恐有生命危险,于是,他令邓稼先赶快离开北平。
听从父亲的建议,邓稼先一路南下,取道海路,经上海、香港,最终前往昆明。
邓家合照
年仅16岁的他,便以高分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怀揣着救国理想,邓稼先将所有精力投入到追求科学的艰辛道路之上,从而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日后报效祖国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抗战时期,危险时常悄然而至,日军的轰炸机经常在学校上空盘旋,前一秒还在潜心研究,后一秒便要冲进防空洞。
但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生活,从未影响邓稼先的学习热情。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邓稼先也顺利从西南联大毕业,并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一职。
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同样出身名门的北大姑娘许鹿希。
二人志趣相投、无话不谈,很快坠入爱河,然而,正当他们开始谈婚论嫁时,邓稼先却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而原子弹的巨大威力也彻底震惊世界,每个大国都将核武器研发提上日程。
当时,中国的物理学水平与西方仍有很大差距。
邓稼先虽在全国最好的西南联大学习,但他深知,要想在科研领域更进一步、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出国留学是唯一的可行之道。
1948年10月,在经过彻夜辗转之后,他选择与父母、女友道别,孤身一人远赴美国,进入普渡大学深造。
此后两年间,邓稼先几乎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学习,掌握了大量美国最为先进的技术,并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突破。
1950年初夏,留美科协在芝加哥的邓肯湖畔举行年会,邀请了上百位留学生参加。
邓稼先欣然前往,在会议上,他慷慨陈词,抒发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他还表示,尽管隔着千山万水,但祖国永远在他心里。
这次会议结束后,邓稼先便开始了博士论文的写作,两年的学习,让他早已成竹在胸。
因此,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邓稼先便写出了名为《氘核的光致蜕变》一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此时,摆在邓稼先面前有两个选择。
一是留在美国,有高薪的工作、优渥的环境,还能与世界一流学者合作,有望在学术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二是回到中国,但中国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科研经费很低,实验器材落后,能给他提供的生活待遇也非常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官方对中国留美的人才极为关注,钱学森便是在这年被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羁押。
都说“钱学森能顶5个师”,以邓稼先的学术造诣,美国对他同样非常重视。
1949年摄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左起: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
种种因素都指向了同一个选择——留在美国,对于邓稼先个人而言,这的确是更加理性的决定。
然而,就在拿到学位的第9天,邓稼先便头也不回地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渡,毅然回归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多年后回忆起此事时,邓稼先动情地表示,“我从不后悔”。
回国后,邓稼先受聘于中国科学院,也顺利与许鹿希完婚,二人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但平静很快便被打破。
1958年秋,钱三强告诉邓稼先,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问他愿不愿意加入,邓稼先明白钱三强的意思,二话没说便应承下来。
当晚,邓稼先辗转反侧,迟迟未能入睡,许鹿希关切地问,“今天出什么事了?”
邓稼先回答道,“我的工作有些调动”。
“调去哪儿?”许鹿希有些疑惑。
“不能说”,邓稼先的眼眶已经噙泪。
“工作内容是什么?”
“也不能说”,邓稼先紧紧握住了许鹿希的双手,而许鹿希也心领神会,默默支持丈夫的决定。
“两弹一星”项目进行初期,邓稼先还能时不时回趟家,但进入试验阶段以后,他便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许鹿希再也没能见到他。
“两弹”诞生地 902基地院部旧址,现被称作“两弹城”
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
邓稼先这一走,便是28年。
28年间,他一直在戈壁滩里隐姓埋名、埋头工作,期间,他亲自经历了32次核试验,还指挥了15次,每一次都冒着巨大风险。
在一次核试验中,出现了一个偶然事故,指挥部派出的防化兵经过一小时搜寻,也没能找到核弹碎片。
邓稼先心急如焚,迫切想要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到故障原因,但他也明白,非专业人士很难在沙漠中一眼辨出碎片。
于是,他不顾其他同事阻拦,义无反顾地冲进试验场,找到了爆炸碎片,并进行近距离观察。
邓稼先在核试验场少有的工作照,邓稼先(左)和赵敬璞(右)
1986年7月17号邓稼先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病房中,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和证书
在邓稼先的努力下,故障原因被调查清楚,但在事后,邓稼先才意识到,无意间他已经将自己置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果然,几天后,邓稼先便出现了血尿的症状,经检测,体内放射性物质浓度严重超标,肝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但邓稼先并未当回事,简单处理了一下便回到发射基地,重新投入工作之中。
1964年与1967年,中国的首枚原子弹与氢弹相继试爆成功,其时间间隔远小于美、苏等超级大国,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
英国《泰晤士报》甚至直言,“这使美国人和俄国人都感到狼狈”。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此之后,他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后果逐渐开始显现,他的精力日趋下降,小毛病也不断增多。
1982年的一次实验中,邓稼先突然晕倒,1985年,他已经虚脱到无法自主行走,直到这时,他才抽空去医院检查,结果表明,他的直肠癌已经进入晚期。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2岁。
去世前,邓稼先表示,“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对国家、对人民,邓稼先显然是问心无愧的,但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他却有不少亏欠。
邓稼先手稿 “明天我要做一个小手术”
1954年,就在邓稼先与许鹿希结婚的第二年,他们拥有了第一个女儿邓志典,两年后,许鹿希又诞下一子,邓稼先为他取名邓志平。
那段时间,一家人过上了难得的和谐美满的生活,他们住在中科院宿舍里,门前是一个大院子,每天下班,邓稼先都带着两个孩子在院里玩耍。
当时,邓志典正牙牙学语,邓稼先便抱着她,耐心地教她喊“爸爸”,邓志典也非常聪明,很快学会了“爸爸”。
在邓稼先的教导下,“爸爸”很快变成了“好爸爸”、“天下最好的爸爸”,许鹿希望着这对父女,笑着骂他们“幼稚”。
很快,两个孩子都长大了一些,到了能走路的年龄。
许德珩与女婿邓稼先及孙辈
邓稼先虽然工作开始繁忙起来,但还是经常抽出时间与他们玩耍,在院子里踢皮球、放二踢脚,三个人玩得不亦乐乎,许鹿希则在旁边静静观看。
有时候,许鹿希也不免问道,“你天天和孩子们疯玩,也不怕他们把心玩野了,以后没心思读书?”
邓稼先则乐呵呵地回答道,“这个年龄就是玩耍的时候,现在不玩,等到什么时候玩?”
许鹿希还是忧心忡忡地表示,担心邓稼先把孩子“宠坏了”,然而,脸上的笑容却暴露了她真实的想法——她非常享受此刻的甜蜜。
不过1958年以后,邓稼先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邓志典与邓志平经常问妈妈,“爸爸去哪儿了?”
许鹿希自己心里也不清楚,只能告诉两个孩子,“爸爸去外地出差了,需要很久才能回来。”
15岁那年,邓志典前往内蒙参加建设兵团,与家人的联系越来越少。
内蒙环境艰苦,很多成年男子都吃不消,更何况邓志典一个年轻的小姑娘,于是,她的身体逐渐消瘦,一头黑发也变得枯黄。
得知此事后,邓稼先非常难受,但他的工作事关国家安全,片刻也不容懈怠,因此他只能默默牵挂女儿。
直到年底,邓稼先获得了难得的几天假期,用来缓解紧张的工作节奏。
但邓稼先却放弃这个宝贵的休息时间,买了张火车票直奔内蒙,将自己准备的食物,送到了女儿的手上。
其实以邓稼先的身份,当时是可以有很多办法把邓志典接回来的,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直到19岁时,邓志典才回到了北京,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而邓稼先则继续奋斗在一线岗位上,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多年的艰辛,令邓志典逐渐沉淀下来,与此同时,她也了解到父亲“失踪”多年的真实原因,于是,她决定重新读书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
恰逢当时高考恢复,在父母的补课下,邓志典进步神速,顺利考入大学,还成为了赴美的研究生。
在赴美的前一天晚上,邓稼先问邓志典,“你看过《走向深渊》这部电影么?”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女大学生在欧洲求学期间,因贪图享受被情报机关所利用。
见邓稼先提起这部电影,邓志典立刻就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说道,“爸,我不会的。”
邓志典主攻医学,在美国成了一名优秀的医生,也在那里定居,拥有了自己的家庭。
邓志平则在18岁那年便考上了重庆大学,此后一直在学界耕耘,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过得十分低调。
不过,邓志平的成就也不容小觑,他共发表了上百篇论文,还主编了两套大学教材,对我国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杨振宁曾对邓稼先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隐姓埋名几十载,许身国威壮河山”,邓稼先一生拼搏,克己奉公,将一切都献给了国家,他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值得每个人缅怀。
作为丈夫和父亲,邓稼先或许仍有亏欠,但他的子女纷纷成才,在不同行业内发光发热,也完全没有辜负邓稼先的期望。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2024-11-01 01:16:15
2024-11-01 01:14:00
2024-11-01 01:11:46
2024-11-01 01:09:31
2024-11-01 01:07:16
2024-11-01 01:05:01
2024-11-01 01:02:46
2024-10-31 18:32:10
2024-10-31 18:29:55
2024-10-31 18:27:41
2024-10-31 18:25:26
2024-10-31 18:23:11
2024-10-31 18:20:56
2024-10-31 18:18:41
2024-10-31 18:16:27
2024-10-31 18:14:12
2024-10-31 18:11:57
2024-10-31 11:30:17
2024-10-31 11:28:02
2024-10-31 11: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