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荐《烟花, 应该和谁看? 》:假如爱有天意
2024-10-13 19:25:07
黄埔军校出身的国民革命军,跟着叶挺打过仗,为何走上文学之路?
臧克家
1926年的中国正处于历史的交叉口,南方的国民革命军正以势如破竹的态势攻向北方,要将北京政府与各路军阀一鼓作气拿下。作为被讨伐的北京政府亦不甘示弱,在各地厉兵秣马,准备与南方一决雌雄。“革命”二字成为当时社会中最火的“热点”,国民革命军所到或未到之处,都有他们有关革命的宣传册子与横幅。随后北伐军的一路胜利更是将革命之火带向全国各地,山东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即受到革命思潮的巨大影响,而在这座济南城里,有一位文文弱弱的书生,正准备摩拳擦掌离开济南赶往武汉,去参加那里的革命军校,他就是后来的著名文学家臧克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浪潮一旦蔓延,就再也无法被收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南下广州参加黄埔军校,这里就是后来培养国共两党高级将领的摇篮。1926年8月,北伐军已经攻破武汉,国民党创建的国民政府也搬至武汉办公,黄埔军校在武汉也建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9月,臧克家果断放弃了他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读书生涯,与两位同学一道赶赴武汉参加军校。第一次报考失败后,1927年,臧克家以不服输的精神第二次报考,这一次他成功考中并被录取为军校生。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分校按“期”算的话,应该算是黄浦五期,学校的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恽代英,臧克家的同学里其实还有一位,日后也成了著名作家,她就是第一位“女兵作家”谢冰莹。
黄埔军校
进入军校后的臧克家满怀信心,他穿上军装登上黄鹤楼,眺望着滚滚长江,他心想终于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了。很快入伍训练就开始了,臧克家师范学校出身,但他自幼在农村长大,什么样的苦都吃过,这样的训练对他来说并不困难,反而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到的那样,“痛苦在胸中打了一个转,叫信心一点全化成了快乐”。臧克家身处革命中心武汉,那里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革命样貌,中国军人第一次将洋人赶出了武汉的租界并将其收回,这是何等的壮观!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致使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革命浪潮也随之戛然而止。此时武汉国民政府依旧是革命政府,但本为其治下的夏斗寅师却发动叛乱,并趁武汉国民政府主力军出征时进逼武汉,入学仅3个月的臧克家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入伍,并被编入叶挺带领的第二十四师迎战夏斗寅。
《建军大业》的叶挺
但就在叶挺带领军队与夏斗寅师激战时,6月底的武汉国民政府却不再是之前的革命政府了,汪精卫开始对共产党员采取驱逐态势。叶挺率领部队返回武汉胜利凯旋之时,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而是国民政府的驱逐令。臧克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感到自己的革命热情正被无情的斗争一点点撕碎,难道这就是革命吗?难道革命就是要杀掉自己日夜为伴的兄弟战友吗?他接受不了,更无法忍受被编入南京国民政府军队当中去。1927年8月,臧克家与同学离开了军队并返回山东老家,他的革命梦醒了,终结了,臧克家对未来不知所措。
1929年,臧克家离开军队已经两年了,他四处漂泊,无所适从。恰巧山东正在筹办青岛大学,臧克家心想与其在社会上瞎混,不如继续之前未竟的学业,考大学重新学习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随后臧克家在族叔的帮助下考入青岛大学,并自此开启了他的文学生涯。
臧克家的族叔是臧瑗,是当时著名的白话诗人,在臧瑗的帮助下,臧克家不但考入青岛大学,还顺利走上文学之路。臧克家永远也忘不了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在臧瑗风雨侵蚀的草屋里,两个人聊文学,聊社会,聊未来,读诗写诗的美好时光。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臧克家写出了他的第一首白话诗歌。两年前臧克家还在革命军内四处征伐,现在却弃武从文。当他踏入青岛大学时,他的人生中又将出现一位贵人,而这位贵人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国立青岛大学
此时的闻一多刚刚受邀来到青岛大学并担任文学院院长,他是臧克家“高考”语文试卷的阅卷人,并以98分的高分将其录取。臧克家没有想到他竟与闻一多结下如此的缘分,此时的闻一多早已闻名全国文坛,但臧克家却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两人亦师亦友,臧克家将闻一多的书房当作自己的家一样,二人经常在一句诗或一句话上争论不休,围绕一个字的使用反复推敲,例如他的《难民》一诗中,原本写的是“黄昏里扇动着归鸦的翅膀”,经他多次修改推敲后,修改为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日头坠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臧克家在青大校园里尽情地汲取着知识,古今中外他无不接触、无不学习,雪莱、拜伦、济慈等世界级文学家撰写出的绝美诗句给臧克家以极大的震撼。在长期跟随闻一多先生学习后,臧克家在字句锤炼、语言技巧等方面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也形成了自己严谨的治学写作风格。
闻一多
1934年臧克家大学毕业,随即进入文坛并开始发表作品,当同时代的许多文人生活在租界的十里洋场“肆意生活”时,臧克家不屑与他们为伍,他深受其师的影响,决定走向现实描写现实,不虚美也不隐恶。他写下的《烙印》表现出的对人类坚忍品性的赞扬,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在同时代诗人中少有能与之匹敌者,而臧克家也凭《烙印》等诗歌在文坛中开辟出自己的路,这时的他年仅29岁。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伴随着卢沟桥的一声炮响而爆发,7月19日,臧克家含泪写下《我们要抗战》,在诗中臧克家高喊:“诗人啊!请放开你们的喉咙,除了高唱战歌,你们的诗句将哑然无声!”此时的臧克家虽已脱离军旅近10年,10年的平静生活让他得以安稳地从事文学创作,但他身体里的热血却一直没有冷却,日军的入侵再度燃起了他的革命理想,他热切地想要再度投身于革命洪流中,为抗日做出自己的贡献。日寇的铁蹄一步步逼近徐州,臧克家也一路辗转,并在1938年4月来到武汉,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耻辱”。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但武汉街头却依旧“歌舞升平”,臧克家难过、失望,10年前他正是从这里离开革命军,告别了他的革命理想,10年过去了,他没想到,武汉,曾经的革命城市,变成了如此奢靡的城市。
武汉会战
臧克家失望了,然而他在武汉举目无亲,现在各地战火纷飞,去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正在这时候,他遇到了第五战区政治部主任韦永成,在韦的举荐之下,臧克家获得了前往台儿庄前线采访的宝贵机会。此时台儿庄战役正爆发至最激烈处,臧克家之前虽参过军打过仗,但在台儿庄他依旧被地狱般的战争场景震撼到了。臧克家强忍住悲伤,三进三出台儿庄,尽管他并没有以士兵的身份参战,但他凭借勇气在战场四处采访。经过八周的采访,他撰写出《津浦北线血战记》,用笔书写春秋,他写出了日军的残暴,写出了中国军人的担当与勇气。随后臧克家又将他自抗战爆发以来的抗战诗歌集结成书,并以《从军行》的名称发行出版。
台儿庄战役
1939年春,臧克家与好友组成“文艺人从军部队”,继续从事着在前线的文艺创作,他多次前往前线,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他知道唯有如此才能切身体会到将士们在死亡面前的悲壮情怀。1940年,他将两部有着报告文学风格的诗歌合并在一起,并以《淮上吟》作为书名出版,这不但是他对前线的切身体会,也能体现出他对抗日将士最崇高的敬意。
从1937年至1942年,臧克家奔赴在各地战场,5年的战地生活使这个才30多岁的年轻人发生巨大蜕变。他不再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文人书生,他在战火中奔跑,在前线采访调查,他写下的诗是悲壮的,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写成的。这是臧克家一生最痛苦的时光,无数鲜活的生命在他面前消逝,但也是他最为快乐的时光,因为他可以用笔记录下中国军人的抗战故事,让烈士的事迹能够保留下来。
1942年7月,臧克家赶赴重庆,并就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候补理事,在重庆继续从事抗战文艺工作。全面抗战期间,臧克家以笔为枪,书写春秋,为逝者立传,他热爱和平,痛恨战争,1945年全面抗战胜利后,臧克家依旧秉持和平建国的理念,并为和平建国四处奔波。直至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新中国的文艺建设当中,2004年臧克家去世,享年99岁。
臧克家的一生是漫长的也是传奇的,他先武后文,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中极少数没有在军政界发展的。他跟随闻一多先生学习如何写作,由此奠定了他严谨踏实的写作风格。抗战爆发后他又亲赴战场,书写出一篇篇为人民、为国家的作品。毫无疑问,臧克家的笔从未向权贵低过头,他只为人民书写文章。
孙晨:《世纪之星—臧克家传》,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冯晓蔚:《臧克家:诗文里奔腾着爱国的血液》,《春秋》2020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2024-10-13 19:25:07
2024-10-13 19:22:52
2024-10-13 19:20:37
2024-10-13 19:18:23
2024-10-13 19:16:08
2024-10-13 19:13:54
2024-10-13 19:11:39
2024-10-13 19:09:24
2024-10-13 19:07:10
2024-10-13 19:04:55
2024-10-12 22:56:43
2024-10-12 22:54:28
2024-10-12 22:52:13
2024-10-12 22:49:59
2024-10-12 22:47:44
2024-10-12 22:45:29
2024-10-12 22:43:14
2024-10-12 22:41:00
2024-10-12 22:38:45
2024-10-12 22: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