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江湖之换世门生后续有望,真人版将开拍,永儿设定曝光
2024-07-03 18:50:17
民俗文化之打醮
打醮——是我国北方群众的一种农村祈福迎祥,感谢神灵活动。这种活动仪式非常隆重。冬天到了,农事也告一段落了,为了感谢神灵带来的收获,并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旧时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较差,文化落后,广大群众为了求得平安日子,举行不同的宗教迷信活动,来消灾免难,凡此种种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迷信活动仪式在不同的相互交汇,感染,统一,壮大,形成了今天的道教打醮活动。
打醮分为人口平安醮,防病治疾醮,庆祝丰收的庆成醮,专门敬神的火醮。
打醮源于何时,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道教盛行,之后逐渐变成“信道设坛祭神”的专用名词。他当时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成了祈神求恩和施鬼祭魂合二为一的民间祭典活动。早在《昭明文选》中说道:“醮诸神,礼太乙。”隋书中亦记载:祀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品物历祀天皇,太乙,视五星列宿,为收如上章之仪奏之,名之为醮。在历史演义小说中也多次对打醮记载明显。《水浒传》第一回中,就对宋时的打醮记载盛明,《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亦对打醮记载:“原来冯素英家听见家父在庙里打醮,连忙准备猪羊、香烛、茶食之类赶来送礼。”由此可见,打醮的历史渊源,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这一记载多次反复提到,一直演变至今。
起初打醮贡奉的祖师灵位均由白云山奉派。那时不管是在哪个村打醮都要全村人出行,打醮拿上祖师的法器、家什,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之外的白云山去请,有时来回要用上三五天,浩浩荡荡,场面甚为壮观。后来,人们觉得每年都要到很远的白云山去请祖师神位太耗人力、财力和时间,便与白云山里的道长们商量,改由原来的每年请送变为把祖师请来后便把祖师爷的神位留住在本村,住在村里专门用腾出的窑洞设立的经堂窑中,等到本村打醮结束后,再由第二年负责打醮的村社请去,供奉在那里设立的经堂窑中,而本村的经堂窑在打醮结束之后便恢复了原用。
就这样祖师爷的神位便在打醮的每个村里贡奉一年,等到一村打醮完之后再移交于下一村社,周而复始,一年一年传下去,打醮也一年一年轮着来。因为是38年一回头,也就是说不管哪个村要想办第二次,那就是38年后的事了,要等下一次本村打醮时自己也不知在不在世了,因此上,每个纠手都想在自己手上把醮打得比其它村子好,每个村子也都不愿落后,都想办的比别村强。
打醮在文革期间一度中断,到了70年代初又开始兴起。打醮的头一天,基本上是做些准备工作,纠手们会在一起商讨打醮的各项事物,打彩门、垒灶堂。起天坛,请各路神仙。设鬼魂坛,接四方鬼魂与本家的孤魂野鬼。各家都收拾好自家窑洞,准备接待会上安排的客人和前来看热闹赶会的亲朋。打醮名目繁多。有祈求平安的"打平安醮";有驱瘟疫、除天灾、许愿打醮;有收成好,打醮酬谢;有丧葬,请道士打醮。打醮时,要设斋道祭祀,道士击鼓诵经,甚至有举行演戏娱神诸活动。
打醮之俗可溯及先秦。宋玉的《高唐赋》中已有"醮诸神"的记载。以后各朝各代,这种延请道士通过祭祀消灾求福、超度亡灵的仪式绵延不断。清代顾张思的《土风录》卷二"打醮考"载:"黄老之学,本于清净自然,地狱天堂,何尝言及。黄冠辈见僧获利,从而效之,送魂登天,代天肆赤欠,谓之练度,可笑甚多,如罗天大醮、平安大醮,名目不胜记述,即今之打醮也。"黄土高原上人承袭了这种习俗,直至现在。
2024-07-03 18:50:17
2024-07-03 18:48:02
2024-07-02 19:30:21
2024-07-02 19:28:06
2024-07-02 19:25:51
2024-07-02 19:23:36
2024-07-02 19:21:21
2024-07-02 19:19:06
2024-07-02 19:16:51
2024-07-02 19:14:37
2024-07-02 19:12:22
2024-07-02 19:10:07
2024-07-01 19:27:19
2024-07-01 19:25:04
2024-07-01 19:22:49
2024-07-01 19:20:34
2024-07-01 19:18:20
2024-07-01 19:16:05
2024-07-01 19:13:50
2024-07-01 19: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