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浮锚杆原来是这样做的
2023-12-11 21:28:54
蒋介石葬礼当天,在盖棺的一刹那,脸色苍白的宋美龄忍不住哭了
乱世出英雄,民国风云多。在那段波云诡谲的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太多人物、故事需要我们慢慢回味、反复推敲。蒋介石和宋美龄就是其中之一。
1927年,宋美龄和蒋介石在上海成婚。他们的婚姻堪称20世纪中国最瞩目的婚姻,流传于各种传记文学及研究文章之中,被世人称为传奇。也因为蒋介石后来一路的发展和成就,他们二人的婚姻多被认为是政治联姻。
宋美龄更是被认为得益于蒋介石,才能在政治上一展拳脚。1975年,与自己相伴随一生的蒋介石去世,举行葬礼当天,宋美龄脸色极其苍白,尤其是在盖棺的一刹那失声痛哭,险些晕了过去,给人的感觉极其悲痛。那么这一幕究竟如何会发生?
宋美龄
在近代历史上,蒋介石曾挑起军阀混战、消极抗日、残害同胞,对祖国和人民犯下了滔天罪恶。然而,在那个年代,他也大致维系了祖国的统一,在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他更是成了名义上的“全国共主”,亦不失为一代枭雄。
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枭雄亦有幻灭之日。1975年,88岁高龄的蒋介石,带着他的那个“蒋家王朝”,在祖国宝岛台湾寿终正寝。他的去世,引发了国共两党,海峡两岸的巨大反响。
在台湾岛内。这位国民党“总裁”蒋委员长去世的第二天,台湾当地各大媒体纷纷进行了转载和报道,报纸的背景颜色也都从红色,换成的哀痛的黑色。记者们与蒋介石的身后评价也是极尽赞美之词,甚至将其吹捧为“民族救星”。
蒋介石
他的死亡被称作“崩殂”,他的墓穴则被叫做“陵寝”,颇有古代中国“太祖高皇帝”去世的场面。更有甚者,满脑子充斥着封建帝王思想的国民党还玩起了“君权神授,受命于天”的可笑伎俩。
一份台湾报纸宣称:“蒋公病史时,淡水海外东北角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金红色的巨球,四周围绕着五彩祥云,迤逦划过天空,不旋踵电光闪闪,巨雷惊蛰,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
蒋经国在日记中也说道“(蒋介石去世后)天发雷电,继之以倾盆大雨,正是所谓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在祖国大陆。社会层面的反应却是出奇的平静。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在右下角刊登了一条当代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一言新闻”:“蒋介石死了。”
只有新华社发布了一套对蒋介石的“盖棺评论”:“蒋介石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他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是死有余辜。我们的党和政府并未作出任何公开声明。
那么,与蒋介石的恶行斗争了半辈子的毛主席是什么反应?根据一些知情者的回忆录,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场景。毛主席得知这位“老朋友”走了之后,一脸凝重地说了三个字:“知道了。”
伟人的心情当然是复杂的:他与蒋介石缠斗了大半辈子,但阅尽沧桑的伟人,想必已经释怀;但蒋介石对人民犯下的罪恶,他又不能原谅。
毛主席还为这位“老朋友”办了一场简单的追悼会,他把张元干的送别词《贺新郎》播放了一遍又一遍。数日之后,毛主席还把这首词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不须顾”,一切的恩恩怨怨就此了断。
蒋介石去世后,台湾岛内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吊唁活动和葬礼。在正式的葬礼前,曾有一个国民党高层参与的小规模吊唁活动,却因为宋美龄的迟到而推迟半小时。1999年宋美龄在自传中道出了此事真相。
原来,当时宋美龄去了张学良处,希望让张学良出来参加悼念,并借此机会恢复他的自由之身。宋美龄对张学良说道:“蒋公去世后,你作为他生前的朋友,希望你能够参加他的葬礼。”
可惜的是蒋介石早做了安排,而且张学良也对于二人数十年的恩怨情仇一时难以释怀,宋美龄无可奈何。但是在蒋介石停灵期间,张学良还是和夫人赵一荻一同前往吊唁,还专门写了一幅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宋美龄阅之,瞬间泪流满面。
张学良
蒋介石去世7小时候,严家淦宣誓就任“总统”。其后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组建由倪文亚等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与此同时,“行政院”宣布三件事:
第一,自4月6日起,历时一个月为“国丧”期,“国丧”期间停止娱乐、宴会及各项庆祝集会(后改为4月6日至17日);
第二,军、公、教人员一律着素色服饰,并佩带2.5寸宽的黑纱;
第三,蒋介石遗体停放国父纪念馆五天,供民众瞻吊。蒋介石的灵堂上,摆放着他的巨幅肖像和遗嘱。灵前有五个用索菊缀成的十字架,宋美龄所献的,上款书“介兄夫君”,下款书“美龄敬挽”摆在正中央。
4月16日,是蒋介石的大殓之日,我们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无论是非善恶,盖上棺材那一刻,万世皆休!然而,就是在蒋介石盖上棺材那一刻,宋美龄瞬时脸色苍白,痛苦不已。
一个尽阅历史沧桑,品尽人间百态,蹚过大风大浪的老人,本应处事波澜不惊,喜怒哀乐无显于色。但在风云激荡中走过来的宋美龄,却在那一刻失声痛哭。为何如此?以正常人的心理去判断,她的内心必然是五味杂陈。
其中既有伴侣之间的恩怨情仇:他为相伴一生的爱人去世而悲哀;也有对自己日后境遇的担忧:没有蒋介石的庇护,他将难以立足台湾;更多的是家国天下的是非曲折:他为自己传奇而不幸的一生丛生哀怨。
蒋介石的婚姻颇具戏剧色彩。在蒋宋二人成婚前,蒋其实已有三位妻妾。但对这几段婚姻感情,他一直处于悲观和消极情绪之中。
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直接表露,自己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因为他对原配妻子除了怜悯毫无其他感情,对于其他两位妻妾更是爱恨交织。直到遇见宋美龄,他才对自己的婚姻看法有了180度的大转变,真正享受到了婚姻和爱情带来的乐趣。
世人多传蒋宋二人为政治联姻,但如果我们翻阅相关资料,不难发现二人之间的绵长情愫。关于二者具体的相遇时间,坊间传闻诸多,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说,二人于1922年12月初在上海孙公的寓所邂逅。
蒋介石对美丽温柔的宋美龄一见倾心,随后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最终,在多年努力下,蒋介石于1927年抱得美人归。当时,在宋家要求下,两人还接连举行了两场婚礼,一场西式,一场中国式,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精神。
婚礼当天,看着盛装出席的宋美龄,蒋介石发出了“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知余身至何处矣”的感慨。婚后二人之间更是如胶似漆,幸福甜蜜。
宋美龄不仅一直跟随丈夫前往前线作战,将他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还时常劝诫丈夫要勤于国事,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和抱负。可以说,蒋介石对这位爱妻是又爱又敬,甚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依恋之情出于天性,吾惟于爱妻,人见之也。”
抛开冷冰冰的政治外壳,蒋介石对宋美龄一直宠爱有加,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丈夫。作为上海宋家最小的女儿,宋美龄可以说,一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匙的“白富美”。他的父亲是上海有名的商界大佬,母亲则是明末大学士徐光启的后裔。
良好的家庭条件,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在那个女性地位颇为低微、教育还不够到位的年代,宋美龄自小就接受着最好的教育。她的父母不信孔子的妇道之言,反倒时常教导女儿们,莫因女儿之身妨碍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
因此,5岁时宋美龄就被送入当地的教会学校就读,9岁时又与姐姐宋庆龄一道赴美求学。从童年、少年再到青年成长时期,宋美龄性格成熟最关键的10年,都是在美国,接受着系统和正规的美式教育、经历着最纯正的美国生活方式。
可以说,她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都被打上了深刻的美国烙印。她自己当时也说,“我已经不大会说中国话,不习惯吃中国饭菜,不像一个中国人了,只有我的脸还像个东方人。”
同时她还精通中国古典文化。小时候,父母除了会送他们去外国教师家中学习英语和拉丁语,还会请老先生来家中为孩子们讲授中国古典知识。后来,她进入教会学校读书。
学校为更好进行文化传播,除了引进国外的图书和现今设备,还会提倡师生多多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这种自小就浸润在中西方文化共同熏陶下的经历,使宋美龄的观念形态在最初形成阶段就打下了”中西合璧“的烙印。
虽然后来在外留学数十年,但她从未失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她会研究中国辉煌的历史,并对世人漠视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而扼腕叹息,同时也越发为中国文化感到自豪。如果我们整理她之后的演讲,就会发现,她言必引古论今、旁征博引,极富感染力。
比如,在抗战时期,为了说明恪守诚信的意义,她就曾引用战国齐桓公因遵守诺言而“诸侯闻此莫不归服,一直推尊齐公为他们盟主”的故事。对着这样一位好妻子,贤内助,蒋介石自然是十分珍惜。见微知著,我们不妨通过一件生活小事,了解二人的爱情世界。
作为军阀头子的蒋介石一生污点恶习甚多,但却是烟酒不沾,甚至连茶也不喝。不仅如此,他还极端厌恶别人在他面前吞云吐雾。但唯独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夫人宋美龄。宋美龄烟瘾极大,但自制力一般,只要烟瘾犯了,即便在美国白宫也照抽不误。
蒋介石不仅不反感,还表示理解和尊重,1946年,国内战争四起,老蒋忙得像一只无头苍蝇,却依旧不忘给身在美国的宋美龄送香烟,害怕她抽不惯美国烟,甚至特意派自己的专机飞往华盛顿万里送烟。
在那个女性地位普遍低微的年代,蒋介石对宋美龄的爱,包含着尊重和忍让。宋美龄对蒋介石的爱,则像舒婷有一首诗写得一样:“我爱你,但我绝不做一株攀缘的凌霄花,而要做一棵独立的木棉,与你并肩而立,面对这个世界的狂风暴雨。”
宋美龄的人生无论如何传奇,身份如何高贵。但曾经的她也是翩翩少女,雍容贵妇,骨子里也渴望一份知冷知热,相伴一生的爱情。对于这位陪伴和包容自己一生的老伴儿的溘然长逝,宋美龄放声大哭也是人之常情。
蒋介石在刚刚攫取国民党政权的时候,身边反对者甚多,对他的刺杀活动也非常多。有一次,一场激烈的刺杀枪战吓到了身怀有孕的宋美龄,并导致其丧失了生育能力。
虽然蒋介石一再宽慰并细心照料,但在那个“母以子贵”的年代,没有子嗣就意味着,“蒋家王朝”的继承者将与自己无缘。除了蒋介石,宋美龄在国民党政权中再无可以依靠的人。
所以,对于权力欲望极强的宋美龄而言,蒋介石的“崩殂”,就是自己“政治靠山”的崩塌,其心中的惶恐可想而知。虽然蒋介石一生深爱宋美龄,但对于为政者而言,个人情感永远要让位于政治现实。
蒋介石一直把蒋经国当做接班人培养,蒋经国虽然表面上对宋美龄客客气气。但从小生母毛福梅身身边长大的他,对于这个后妈成见颇深,把她当做破坏自己家庭和谐的“第三者”,只是碍于父亲颜面,只得恭敬地称其为“母亲”。
老谋深算的宋美龄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与蒋经国的权力争斗贯穿蒋介石政权始终,并一度白热化。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宋美龄逐渐认识到,无论自己如何争权,蒋家接班人的位置迟早是蒋经国的。
蒋介石去世前夕,曾于病榻中紧握蒋经国的手道:“孝顺汝母,则余可安心于地下矣!”蒋经国敬答道:“儿当谨遵父命,过去如此,今日如此,日后亦永远如此。”
然而,在权力的巨大诱惑面前,亲情的纽带总是不牢固的。在蒋介石的追悼会上,蒋经国当众宣布,待到“光复大陆”之后,将会把蒋介石的灵柩与其生母毛福梅夫妻合葬。
在场的宋美龄听到这句话瞬时明白了,自己的政治靠山彻底失去了,眼前的这位叫自己母亲的“太子”是否会善待自己?一切未知。所以,他在丈夫盖棺那一刻痛哭,也是对自己前路的担忧。于是她便以去美国看病的理由离开了台湾省,在美国度过晚年。
除了还算甜蜜的爱情之外,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一生交往,从始至终都没有脱离政治。蒋介石临终前还对宋美龄说了八个字:“痛恨政治,痛恨政治!”宋美龄听完也是潸然泪下。宋美龄一生虽犯下了种种错误,但不可谓不爱国。
宋美龄曾在自己写的《我的宗教观》一文中,明确透露过这样的信息。她说:“我极度的热心与爱国,也就是渴望为国家做些事情。我的机会很好,我与丈夫合作,就不难对国家有所贡献了。”
而著名的历史学家张宪文先生,在研究宋美龄一生成就时,也曾这样讲到,“宋美龄的作为不能离开蒋介石的军事行为而独立存在,正是通过这场联姻,宋美龄才得以施展她的才干和影响力。”
从宋美龄的角度而言,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她,本可以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地过一辈子。她之所以选择蒋介石共度一生,除了爱情,除了对权力的渴望,或许其中也包括浓烈的爱国之情。宋美龄一直把“中华民国”看做是自己的家,她曾经说过:“我就是中华民国!”
的确,在宋美龄那儿,国就是家,家也是国,家国是绝对不可分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在面对外敌入侵、民族危难来临的时候,宋美龄甘愿放弃个人安逸的生活,为抗战救国奔走呼号。她一直对妇女、儿童工作很关注,是战时全国妇女领袖;
由她创建的中国空军和开展的民航工作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西安事变”中,她挫败了挑动内战的亲日派,促进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在民族存亡之际,她又投入到全面抗战中,并且多次出入前线慰问伤员、运送物资;之后,她还担负起了“战时广播员”的职责,在国内外报刊上撰写文章,并在1943年先后到了美国和加拿大进行活动,争取美援。
在民族统一大业上,宋美龄也一直坚决反对美国某些人分裂中国的企图,坚决反对“台独”,心系两岸,期望国家统一。这些都充分说明宋美龄是爱国的,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是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的。
即便后来,蒋介石逝世,对宋美龄产生了巨大的打击,她也没有忘记政治。1975年5月15日,她在写给好友埃玛的信中,就明确表示了自己对于蒋介石去世这一事实的难以接受。
她甚至说道,“我时时能感到蒋仍在眼前,宁愿相信蒋只是去某地旅行而已。但我自己仍要努力强打精神,恢复正常生活。”因为,只要还活着,她还要一如既往地为蒋家、为国家继续服务。
事实也确实如此。去美国之后,她始终坚决反对美国某些人分裂中国的企图,反对“台独”势力,成为了台湾岛内反“台独”力量的重要精神领袖。在美国,一些国民党元老去看她,宋美龄是热情接待,但“台独”分子去看她,她一个也不会见。
宋美龄还在1995年海峡两岸关系“山雨欲来”的时刻,在一份书面发言中向台湾当局呼吁海峡两岸“最后的和平统一”,不要由于一时的不虞匮乏,而忘了复兴民族的重责大任。
虽然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宋美龄坚决反对共产党,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但她这一生的爱国情感和行为确实不容我们质疑的。
甚至,在2003年宋美龄与世长辞之后,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贾庆林还发表谈话说,“宋美龄女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她曾致力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反对国家分裂,期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兴盛。”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也致唁电称,宋美龄一生经历世事沧桑,晚年“萦怀两岸关系,期望国家统一”。这些都可见大陆方面对宋美龄的官方看法颇为正面。
出生书香门第和政治家族的宋美龄,一生都渴望“得一英才良人而辅佐之”,成就一代霸业,万世佳话。然而,蒋介石却带着她的这个梦想走了,还使得泱泱中华,分割两岸。她哀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也为国家恸哭!
一言蔽之,宋美龄是渴望跟随着蒋介石,为民族和国家做贡献的。但蒋介石在历史上的倒行逆施,背离人民,导致国民党被历史和人民抛弃。随着蒋介石的去世,宋美龄的家国天下梦彻底幻灭,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怎能不令人心酸流泪?
[1]陈鹏仁编:《蒋夫人宋美龄女士言论选集》,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2]丁蕙原编:《蒋夫人与中国》,台北:历史文化1981年版。
[3]冬梅编:《中美关系资料选编(1971.7—1981.7),北京:时事出版社1982年版。
[4]范燕秋:《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5]黄伯平编:《蒋夫人与中国》,台北:东南出版社1962年版。
2023-12-11 21:28:54
2023-12-11 08:49:12
2023-12-08 20:33:20
2023-12-08 20:31:05
2023-12-08 20:28:50
2023-12-08 20:26:35
2023-12-08 20:24:20
2023-12-08 20:22:05
2023-12-08 20:19:51
2023-12-08 20:17:36
2023-12-08 20:15:21
2023-12-08 20:13:06
2023-12-08 15:47:18
2023-12-08 15:45:04
2023-12-08 15:42:49
2023-12-08 15:40:34
2023-12-08 15:38:19
2023-12-08 15:36:04
2023-12-08 15:33:49
2023-12-08 1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