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保密资质需要提供什么资料?办理保密资质的条件
2023-10-09 09:27:51
黄金起泡酒多少钱一斤_黄金起泡酒多少钱一箱
黄金起泡酒多少钱一斤?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我们要知道黄金起泡酒的价格,一般来说,黄金起泡酒的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不等,这个价格是根据酒的品质来决定的,如果是好酒的话,那么价格肯定不会低。但是如果是普通的白酒,那么价格就会比较便宜,大概在几十块钱一瓶左右。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毕竟每个人的消费水平不一样,所以对于酒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泡酒用7元一斤是可以的。
自己能接受价格以内纯粮原浆酒都是可以,而且应该用专门泡酒的玻璃瓶,直接加入药材和水果浸泡就可以。
酒精度在50-60度最为适宜,因为酒精度太高,反而药材中的有些物质反而浸提不出来,而过低,则有可能因为酒精度进一步挥发造成药酒变质。
不能使用浓香型白酒因为浓香型白酒所含的己酸乙酯为主的味道和药材的味道混合之后会产生怪味,令人感觉不舒服。
关于黑桃A香槟价格,其中750ml的黑桃A香槟价格一瓶一般在2000-10000元左右不等,黑桃A香槟是法国黑桃A香槟酒庄的一款香槟产品,黑桃A有着圆润口感,微妙香气和丰富的果味。下面看下黑桃A香槟价格相关内容及黑桃A香槟品牌介绍:
黑桃A香槟价格表一览:
1、黑桃A香槟紫罗兰限量版750ml 价格:3980元
2、黑桃A香槟玫瑰粉金版750ml 价格:3980元
3、黑桃A香槟黑中白限量版 750ml 价格:9500元
4、黑桃A香槟铂金特酿版 750ml 价格:3980元
5、黑桃a香槟黄金版750ml 价格:2588元
6、黑桃a香槟银色版750ml 价格:3588元
7、黑桃a香槟绿金版750ml 价格:3899元
8、黑桃a香槟粉色版750ml 价格:3888元
9、法国香槟 Armand de Brignac 黑桃A 白金版香槟 钢琴烤漆礼盒庆功酒750ml 价格:10800元
10、黑桃a 法国香槟/起泡酒 紫罗兰版 带礼盒 派对庆功酒 黑桃a 价格:6200元
(此价格整合于网络,仅供参考!真实价格请以酒企报价为准)
黑桃A香槟怎么样:
黑桃A香槟酒庄酿酒所用的葡萄主要有三种:霞多丽(Chardonnay)、黑皮诺(Pinot Noir)和莫尼耶皮诺(Pinot Meunier)。霞多丽葡萄的品质,赋予了黑桃A香槟活泼的特质;黑皮诺则增添了香槟力量和骨架,并使得黑桃A香槟的口感更具层次;莫尼耶皮诺则为黑桃A香槟提供了圆润口感,微妙香气和丰富的果味。这些葡萄均采摘自香槟区一级和特级葡萄园。
在酿制方面,黑桃A香槟从采摘到装瓶,仅由8人的团队倾力完成,是世界上一种纯人工制作的香槟。人工采摘下来的葡萄,在用传统方法进行压榨后,就会被用来酿制品质,个性鲜明的混酿葡萄酒。每一瓶黑桃A香槟都是混合了源自丰收年的三种独特葡萄酒而最终酿造而成的特酿。之后,黑桃A香槟的酒液会在全香槟区最深的地下酒窖进行缓慢的陈年,并用卡蒂埃家传秘方进行补液,使黑桃A香槟蕴涵了其私家葡萄园精选年份的美酒精华。
地 榆(《本经》)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均系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原植物生于低海拔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木丛及疏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以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壤土及粘壤土最宜生长。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胃、大肠经。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临床用名有地榆、地榆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主治妇人乳至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治金创。
《名医别录》:味甘,酸,无毒。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
《药性论》:味苦,平。能治产后馀瘀疹痛,七伤。治金疮。止血痢蚀脓。
《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开宝本草》:味苦、甘、酸,微寒,无毒。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
《本草图经》:古者断下者多用之。
《本草衍义》:性沉寒入下焦,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药类法象》:主妇人产乳,七伤带下。治月经不止,血崩之病。除恶血,止疼痛。治肠风泄血,小儿疳痢。疗诸疮,止脓血。
《药性赋》:味苦、甘、酸,性微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主下部积热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经。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甘、酸。苦而酸,气味俱厚,阴也。
《本草》云:主妇人乳产,七伤,带下,月水不止,血崩之疾。除恶血,止疼痛,肠风泄血。
《象》云:治小儿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热血痢。去芦。
《心》云:去下焦之血,肠风下血及泻痢下血,须用之。
《珍》云:阳中微阴,治下部血。
《本草发挥》:洁古云:性寒味苦。气味俱薄,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治下焦血。
《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
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本草经疏》:地榆禀地中阴气,而兼得乎天之微阳,故味苦甘酸,气则微寒而无毒。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妇人乳痓痛者,厥阴肝经有热,以致血分热壅所致也。七情伤于带脉,故带下也。五漏者,阳明大肠湿热伤血病也。血热则肿而作痛。恶肉者,亦血热极则瘀,故肿而成恶肉也。伤则出血,血出必发热而作痛,金疮是也。脓血不止,皆血热所致。诸瘘恶疮,莫不由血热所生。苦寒能凉血泄热,热散则血活肿消,故并主如上诸疾也。性行而带补,味兼甘酸,故补绝伤及产后内塞也。消酒,除渴,明目,止纯血痢、疳痢极效,治肠风者,皆善祛湿热之功也。沉寒入下焦,故多主下部湿热诸病。
简误:地榆性寒而下行。凡脾胃虚寒作泄,白痢久而胃弱,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作泄,法并禁服。
《本草蒙筌》:味苦、甘、酸,气微寒,气味俱薄。阴中阳也。无毒。恶麦门冬,宜人头发。虽理血病,惟治下焦。止妇人带下崩中,及月经不断;却小儿疳热泻痢,致积瘀时行。止痔瘘来红,禁肠风下血。散乳痓,愈金疮。因性沉寒,故诸血热者可用。倘若虚寒水泻冷痢,切宜忌之。
《本草乘雅》:地,坤道也,至柔而动也刚,煮石成糜,足徵刚而动矣。榆从俞,俞者,空中木,若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故主脉道壅塞,致营血不能分流经隧,而为带下,五漏,乳产,汗出,种种证形,若乘木之有功也。
《药性解》:地榆,味苦甘酸,性微寒,无毒,入大肠、肝二经。主下部积热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经。又主金疮,除恶肉。崩中带下得发良。恶麦门冬。
按:地榆沉寒属阴,专入肝肠以理下焦,血症有热者宜之,若虚寒下陷、血衰泄泻者勿用。
《药鉴》:气微寒,味苦甘酸,无毒,沉也,阴也。主下部积热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水。寒痔瘘来红,疗肠风下血。止妇人带下崩中,却小儿疳热积瘀。
《景岳全书》: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清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妇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本草备要》:涩,止血。
苦酸微寒,性沉而涩。《本草》未尝言涩,然能收汗止血,皆酸敛之功也。入下焦,除血热,治吐衄崩中,血虚禁用。肠风、血鲜者为肠风,随感而见也,血瘀者为脏毒,积久而发也。粪前为近血,出肠胃,粪后为远血,出肺肝。血痢。苏颂曰:古方断下多用之。寇宗奭曰:虚寒泻痢及初起者忌用。梢皮行血。得发良,恶麦冬。
《本经逢原》:地榆入足厥阴,兼行手足阳明,体沉而降,善入下焦理血。《本经》主乳产痉痛七伤,带下五漏者,是指去血过多,肝风内生之象。又云止汗止痛,除恶肉,疗金疮者,以其能和血也。若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又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以其能散血热也。烧灰,香油调敷火烫,乃借火气引散血中之火毒耳。梢专行血,不可混用。
《本草崇原》:地榆,一名玉豉,其臭兼酸,其色则赭,故《别录》又名酸赭,盖禀厥阴木火之气,能资肝脏之血也。主治妇人产乳病痓者,谓产后乳子,血虚中风而病痓。地榆益肝藏之血,故可治也。七伤者,食伤,忧伤,饥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身皮甲错,两目黯黑也。地榆得先春之气,故能养五脏而治七伤。带下五漏者,带漏五色,或如青泥,或如红津,或如白涕,或如黄瓜,或如黑衃血也。止痛者,止妇人九痛,一阴中痛,二阴中淋痛,三小便痛,四寒冷痛,五月经来时腹痛,六气满来时足痛,七汗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胁下皮肤痛,九腰痛。地榆得木火之气,能散带漏下之瘀,而解阴凝之痛也。止汗者,止产后血虚汗出也。除恶肉,疗金疮者,生阳气盛,则恶肉自除,血气调和,则金疮可疗。
《本草求真》:[批]清下焦血热血崩。
地榆专入肝、肠胃。苦酸微寒,性沉而涩。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肠风下血,清而色鲜,四射如溅,乃风性使然。《素问》所谓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是也。若肛门射血如线,或点滴不已者,乃五痔之血耳。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热止血药也。但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宜用。久病者宜用,初起者不宜用。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得配本草》:得发良。恶麦冬,伏丹砂、雄黄、硫黄。
苦、微酸,涩,微寒。入手阳明。足厥阴经。专理下焦血分,除下焦湿热,治吐衄崩中,肠风血痢脓血,诸瘘疮疡恶肉,虎犬蛇虫伤毒,及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
得犀角,治热痢。心热下血。配黄芩,治疮痒;火盛则痛,火微则痒。配苍术,治肠风痛痒不止。佐砂仁、甘草,治下血腹痛。
止血,炒黑用上截。其梢能行血。
《本经疏证》:凡物之色,赤应火而黑应水,何以火诚赤而水无色也?人之身,气似火而血似水,何以血反赤而气无色也?夫亦所谓积厚流光耳。星星之然于灯烛,涓涓之盛于杯杓,又何尝赤又何尝黑,惟其勃发燎原,回光返照,斯不胜其赤,幽元深邃,蓦地无见,乃不胜其黑,试分之挹之,犹赤固非赤黑亦非黑,是故无色乃色,有色乃非色也。人色之著于形体,何莫非以赤验火以黑验水,致于周流气血,不有火盛而血益赤,火衰而血遂淡乎?是知有色者系火胎,水中无色者乃水交于火。故气鼓血行,血随气顺,为生人之符;气违血散,血窒气壅,为病人之本。地榆之根,黑外赤内,水火不相入,而偏际风木之极盛时生(三月),遇风木之受制时荣(七月),不似气血之相违,乘间插入风邪以为病,乃转能化风气为生气,以开紫黑色花,遂可验气已入血,血已随气耶。夫紫黑固水火相间之色也,妇人乳病甚多(此乳字当作生产解。汉以前,生产皆谓为乳。曰产后者始自金匮要略也),不被风者不痓(金匮要略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痓),痓不必皆痛。故产后痓,不必尽可以地榆治,惟痓而且痛,乃地榆所专主也。以是推之七伤带下病,亦非风不痛(巢元方曰:妇人带下六极之病,脉浮则肠鸣腹满,脉紧即肠中痛,脉数则阴中痒痛生疮,脉弦则阴疼掣痛。浮紧数弦皆有风象者也),则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为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他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别录之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瘊产后风塞作金疮膏,皆于本经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我得巽而相入矣。
《本草新编》:地榆,味苦、酸,气微寒,阴中阳也,无毒。止妇人赤带、崩下及月经不断,却小儿疳热,止热痢,下瘀血,治肠风下血,愈金疮。但治热而不治寒,虚寒之人,不可轻用地榆凉血之品也。血热病,生用之凉血,正得其宜。然而血热则必动,动则必有散失之虞;血寒则又凝,凝则必有积滞之患。过用地榆以凉血,则热变为凉,而阴寒结于肠胃,将腹痛之症生,反致血崩下血而不可止,犹以为地榆之少也,更佐之以凉血之药,势必至死亡而后已,良可叹也!
或问地榆治大肠之血,实有奇功,新久皆可用之否?曰:不可也。大肠有火,则新旧皆宜;无火,则新旧皆忌,此言其常也。大肠前有火而后无火,则前宜而后不宜;久无火而暂有火,则久当忌而暂不宜忌,此言其变也。审常变而察可否,岂特用地榆一味为然哉。
或问地榆凉大肠之血,单用一味,往往见功,而合用他药,反致无效,何也?盖单用一味,则功专而效速,合用他药,未免拘牵矣。倘所用他药尽入大肠之经,则调和于寒热之间,赞襄气血之中,功既速成,而身亦甚健。惟其所用之他药,非尽入于大肠经之味,则彼此异宜,上下违背,安奏功乎。可见用药贵纯而不贵杂,不在单用与不单用也。
或疑地榆凉血,何以能止也?不知地榆亦能补血也。倘徒凉血,则血正不能骤止,惟其凉血又兼补血,所以单味亦成功耳。
《本草分经》:苦、酸,微寒。性涩。入下焦。除血热而止血,炒黑用。
【现代药理研究】
1. 止血:地榆有明显的止血作用。
2. 抗菌:地榆制剂对多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 对烧伤、烫伤及炎症的影响:地榆有收敛、生肌、抑菌,减轻烧伤、烫伤早期组织水肿,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保护创面等作用,兼有利水、防止休克作用。
4. 镇吐:其镇吐效果与肌注氯丙嗪0.25mg/kg相仿。
5. 对心血管系统及血细胞的影响:地榆煎剂低浓度可使离体蛙心收缩加强,频率减慢,心输出亦增加。高浓度则抑制。鲜地榆注射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6.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地榆水煎剂低浓度使离体兔肠平滑肌收缩减弱,高浓度则使收缩加强,甚至呈痉挛状态。地榆水提取物能明显增强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
7. 其他:地榆对脑垂体功能可能有影响,但不一定是抗促性素的结果,使动物动情周期显著延长。
藕 节(《药性论》)
藕节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根茎节部。均系栽培。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原植物生于水泽、池塘、湖沼或水田内。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时水位不宜淹没立叶。味甘、涩,性平。归肝、肺、胃经。功效收敛止血、消瘀。临床用名有藕节、藕节炭。
【本草汇言】
《药性论》:捣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
《日华子本草》:冷,解热毒,消瘀血,产后血闷,合地黄生研汁,热酒并小便服并得。
《本草纲目》:一男子病血淋,痛胀祈死。予以藕汁调发灰,每服二钱,服三日而止痛除。《养疴漫堂》:宋孝宗患痢,众医不效。高余偶见一小药肆,召而问之。其人问得病之由,乃食湖蟹所致,遂诊脉曰:此冷痢也。乃用新采藕节捣烂,热酒调下,数服即愈。高宗大喜,以捣药金杵臼赐之,人遂称为金杵臼,严防御家,可谓不世之遇也。大抵藕能消瘀血,解热开胃,而又解蟹毒故也。
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
《本草经疏》:藕禀土气以生,其味甘,生寒熟温。入心、脾、胃三经。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因,产后血闷,掩金疮伤折,及止热渴,霍乱烦闷,解酒等功。熟者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实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欢止怒也。本生于污泥之中,而体至洁白,味甚甘脆,孔窍玲珑,丝纶内隐,疗血止渴,补益心脾,真水果中之嘉品也。又能解蟹毒。
《药性解》:藕,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主散瘀血,止吐衄,解热毒,消食止渴,除烦解酒。和蜜食之,能肥腹脏,不生诸虫;煮熟食之,能实下焦,大开胃脘。其节尤佳。其皮散血不凝。
《本草备要》:凉血散瘀。
涩平。解热毒,消瘀血,止吐衄淋痢,一切血证。和生地汁、童便服良。藕生甘寒,凉血散瘀,宋大官作血羹,误落藕皮,血遂涣散不凝。一人病血淋,痛胀欲死,李时珍以发灰二钱,藕汁调服,三日而愈。《梅师方》:产后余血上冲,煮汁服。止渴除烦,《圣惠方》:藕汁蜜和服,治时气烦渴。解酒毒、蟹毒。捣烂热酒调服。煮熟甘温,益胃补心,多孔象心。止泻能实大肠。止怒。久服令人欢,益心之效。生捣罨金疮伤折,熟捣涂拆裂冻疮。《肘后方》:卒中毒箭者,藕汁饮,多多益善。孟诜曰:产后忌生冷,独藕不忌,为能散瘀血也。澄粉亦佳,安神益胃。
《本经逢原》:莲出淤泥,而无浊气沾染,其根通达诸窍,联绵诸络,允为交媾黄宫,通调津液之上品。入心脾血分,冷而不泄,涩而不滞,产后血闷,及血淋尿血宜之。新产生冷皆忌,独生藕不禁,为其能止热渴,破留血也。生食止霍乱虚渴,蒸食开胃实下焦。捣浸澄粉服食,治虚损失血,吐利下血。又血痢口噤不能食,频服则结粪自下,胃气自开,便能进食。但市者皆豆麦、菱粉伪充,不可混用。
藕节之味大涩,能止骤脱诸血,产后闷乱,隔水顿热,和童子小便饮之。一人患血淋胀痛,百药不应,以生藕汁调发灰服之,三日血止痛除。以其性专散血,而无伤耗真元之患也。
莲房入厥阴,功专止血,故血崩下血溺血,皆烧灰用之。虽能止截,不似棕灰之兜塞也。
《得配本草》:伏硫黄。
涩,平,消瘀血,解热毒。止一切血病。
得川芎为末,治鼻渊脑泻。捣烂热酒服,治蟹毒下痢。
《本经疏证》:荷之为物,若分析而言,根则藕与节,茎则帖水与出水,取义皆应有别,而本经乃概之曰藕实茎,一似可任其相混而不必分者何哉?夫实之从上倒生,先具花叶之茎,而独无藕质,根之从下挺出,先成藕之质而花最后期,虽以次长养,究一气迥环。故莳莲者不能不先生藕而后发花,莳藕者亦不能不叶先茁而藉绩成,是本经之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者,断不嫌其混,别录之主热渴散血生肌者,又不嫌其析。盖以气言,则之生藕为自阳入阴,藕之生?为从阴出阳,阴阳迥环,递相生化,实所以开水土之黏固。花发时遇烈日则挺拔,遇阴翳则萎瘁,曳至阴以媾至阳,凝至阳而成化育,又所以联火土之相生,曰补中养神,则亦何庸析也。若以血言,则花叶之得以交于阳,全藉茎藕之引于阴,藕非水不能生,茎非藕无所浥,而色赤之花独据其物,生长敛藏之会,一如中焦之受气取汁,长藕者以是而终,结莲者以是而始,故凡血以热结津以热耗者,咸赖此布散调剂,以通彻其阴阳,交宣其水火,曰主热渴散血生肌,则又何可不析也。要之血以气之煦,故不至滞而不行,行而妄出;气以血之濡,故不至化火劫阴,阴随火竭。然血而痼气,终成灭顶之凶,气纵耗阴,犹有遗核之结,此水涨没荷,则根茎花叶无有不死,而水竭土坼,则仅枝叶槁而藕难卒坏,是其托命于阴,畏阴之横而不畏阳之炽,断可识矣。莲者不偶也,藕者不连也,藕本自连,因节界之而不连,莲本不连,因相攒聚而连,是阴阳虽出于偶奇,然实阴根于阳,阳源于阴矣。乃奇者外开而中有物(莲肉劈之则成两瓣而中含薏),偶者外连而中无物,是据于上者为坎,蹲于下者为离,人之身不坎系肾而离系心乎?令且反之,则所谓取坎填离,以离济坎者,两端之用已谐,其所受益自必在中,而命为补中养神无惭矣。刘潜江之言曰,主水土相交而出地者,阴中少阳也,其性主升,阳升而阴随之,则水气达而土气亦达,乃成上行之地道焉。斯为补中,以水得交于火也,主水火相媾而下归者,阳中少阴也,其性主降,阴降而阳随之,则火气畅而土气亦畅,乃成下济之天道焉。斯为补中,以火得交于水也,夫其钟天一之灵,以透发地二之德,自初生之弱,以及出水之荷,无不随其茎而有经纬,随其节而有贯串,不独成藕者脉络井然,窍穴洞彻也。且其出水生花者,由花生芷,芷生莲,莲生菂菂生薏,顿具数种色相,即一花实之中,有终其水中之火以上行,始其火中之水以下彻者,盖莲从藕根抽茎开花以至结实,皆自下而上,而实中之意,包含根茎花叶,形复倒垂,有归根复命之义。而细验其经纬贯串,虽些微而具全体,观其始而黄,黄而青,青而绿,绿而黑,中含白肉,内隐青心,是或火土相生,土木相合,金木相媾,致水土之气达,而终其经纬条达之化,火土之气畅,而始其经纬条达化者,皆在此一花实中。故莲实非特交水火以益土,更即土而能行水火之升降,若藕及藕节荷叶及蒂,后人类用以活血,不知能达水中之气,即是和血。血固源于水而成于火者也,达水者自下而上以资血之始,畅火者自上而下以资血之生,水气不得化而血病者,犹其从上下生一线生机,具藕全体,乃能裕血化源,为血证利益耳。
《本草分经》:生用甘寒,凉血散瘀,治上焦痰热。煮熟甘平补益。
【现代药理研究】
鲜用清热凉血,煅炭消瘀止血、收敛作用较强。实验证明能缩短出血时间。
灶 心 土(《名医别录》)
灶心土为烧杂柴草的土灶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味辛,性微温。归脾、胃经。功效温中止血、止呕、止泻。临床用名有灶心土、伏龙肝。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伏龙肝,味辛,微温。主治妇人崩中,吐下血,止咳逆,消痈肿毒气。
《药性论》:单用亦可,味咸,无毒。末与醋调,涂痈肿。
《日华子本草》:微毒。治鼻渊,阳风带下,血崩,泄精,尿血,催生,下胞,小儿夜啼。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主妇人崩中,吐下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气。
《本草衍义》:妇人血露,蚕沙一两,炒伏龙肝半两,阿胶一两,同为末,温酒调,空肚服二三钱,以知为度。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
《时习》云: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
《衍义》云:妇人恶露不止,蚕砂一两,炒,伏龙肝半两,阿胶一两,同为末,温酒调,空心服三二钱。以止为度。
《药性论》云:单用亦可。咸,无毒。
《日华子》云:热,微毒。治鼻洪肠风,带下血崩,泄精尿血,催生下胞,及小儿夜啼。一云:治心痛及中风心烦。
陶隐居云:此灶中对釜月下黄土也。
《本草纲目》:治心痛狂颠,风邪蛊毒,妊娠护胎,小儿脐疮重舌,风噤反胃,中恶卒魇,诸疮。
《本草经疏》:伏龙肝得火土之气而成。《本经》味辛,气微温,无毒。甄权言咸。其质本土,味应有甘,以灶有神,故古方多以之治颠狂寐魇,及卒中邪恶等证。《本经》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者,盖以失血过多,中气必损,甘能补中,微温能调和血脉,故主之也。消痈肿毒气者,辛散咸软之功也。日华子主催生下胞,及小儿夜啼者,取其土中有神,而性本冲和,复能镇重下坠也。
简误:阴虚吐血者不宜用,以其中有火气故也。痈肿毒盛难消者,不得独用。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无毒。醋调或蒜捣泥,涂消痈肿毒气。和水敷脐勤换,辟除时疫安胎。疗中风不语心烦,止崩中吐血咳逆。并有捣细,调水服之。
《本草备要》:重,调中止血,燥湿消肿。
辛温。调中止血,去湿消肿。治咳逆反胃,吐衄崩带,尿血遗精,肠风痈肿,醋调涂。
脐疥研敷。丹毒。腊月猪脂或鸡子白调敷。催生下胎。《博救方》子死腹中,水调三钱服,其土当儿头上戴出。
《本经逢原》:乃灶心赤土,《本经》云:味辛微温,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吐血,消痈肿毒气,盖以失血过多,中气必损,故取微温调和血脉也。消痈肿毒气者,辛散软坚也。《日华子》主催生者,取温中而镇重下坠也。其胎漏不止,产后下利,并宜煮水澄清去滓,代水煎药,取温土脏和营血也。《本金方》治中风噤,狂不识人,并用搅不澄服。又久利不止,横生逆产,胞衣不下,皆醋调涂脐腹效。小儿重舌,和苦酒涂之。发背,酒调厚敷,干即易,平乃止。杖疮肿痛,香油调涂。灸疮肿痛,煮水热淋。皆孙真人法也。《外台》治一切痈肿,和蒜泥贴,干再易之。
《本草求真》:[批]调中止血燥湿。
伏龙肝专入肝、脾。系灶心赤土,因其色赤如肝,故以肝名。味辛气温,无毒。按土为万物之母,在人脏腑,则以脾胃应之,故万物非土不生,人身五脏六腑非脾胃不养,是以土能补人脾胃。伏龙肝经火久熬,则土味之甘已转为辛,土气之和已转为温矣。凡人中气不运,则是气是血靡不积聚为殃,是痰是水靡不蔓延作祟。书言咳逆反胃,肿胀脐疮可治者,以其得此补土燥湿之谓也。书言吐衄崩带,尿血遗精肠风可治者,以其失血过多,中气必损,得此微温调和血脉也。痈肿可消者,以其辛散软坚之意也。《日华子》取其能催生下胞者,以其温中而镇重下坠也。《博救方》子死腹中,水调三钱服,其土当儿头上戴出。要之皆谓调中止血燥湿之剂耳。
《得配本草》:苦辛,温。调中燥湿,消肿止血。疗赤白带下,止尿血遗精。
得黄芩、阿胶,治大便后血;得阿胶、蚕沙,治妇人血漏;得醋调,敷阴肿;得鸡子清,调涂丹毒。
《本经疏证》:灶之体为土,其用则烹饪,烹饪之主在水火,然水火与釜金薪木,同受土范,则灶者悉具五行,而土为之纲者也。凡烹饪者,欲令水与物和,然必盛之以金,炼之以火,物始与水相浃焉。是成物之和在水,成水之用在火,蔽火之烁以金,资火之燃以木,而均禀节制于土,则是土者岂仅伍生物之功,抑且攒簇五行,交媾水火,以全其用而奉生人为最要矣。人身之水,其受化于火,范于金土而阴于木,以奉人身为最切者,舍血其奚似?是以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胥赖之矣。虽然,灶中黄土治何等崩中吐血,此所当急知者也。夫血主于心,统于脾,藏于肝,主犹领也,统犹本也,制,治也,藏,怀抱之也。是故不能领摄者病在心,如本经心腹内崩,崩中脉绝等治是也;不能制治者病在脾,如本经崩中下血,崩中下血五色等治是也;不能怀抱者病在肝,如本经崩中漏下,及凡言漏下赤白等治是也;则灶中黄土,所主乃脾病而崩中者也。夫以土为血本者,如兴云致雨,必由于地,以土而制治血者,如江河之行,必循于地,苟地蔽其气,则生长无源,若失其防则溃决四出,下则为崩为泄,上则为咳为吐,则灶中黄土之用,乃脾不能制治夫血也。土之所以不能防木者,或以土之不填,或以水力过猛,或以久湿泞淖。观仲景黄土汤治血在便后,与甘草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并用,则灶中黄土之功,能于脾家调连水火者也。夫土得湿则泞,复暴以热则愤起,比之于痈肿,恰无以异,以常燔而不伤之土气之,则向之愤者消矣。即此亦可并证血病者也。
《本草分经》:辛,温。功专去湿,能调中止血,消肿催生。
【现代药理研究】
1. 伏龙肝内服后,对胃肠的神经末梢有镇静、麻醉作用,能减少对胃肠粘膜的刺激,从而达到止呕作用。
2. 伏龙肝有收敛止血作用。外用撒布创面能使血管收缩、分泌物减少。
侧 柏 叶(《名医别录》)
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嫩枝梢与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原植物生于土壤肥沃地,或石灰岩山地。味苦、涩,性寒。入肺、肝、脾经。功效凉血止血、生发乌发。临床用名有侧柏叶、侧柏叶炭。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苦,微温,无毒。主治吐血,衄血,利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风寒,去湿痹。
《药性论》:君,与酒相宜。止尿血,味苦,辛,性涩,能治冷风历节疼痛。
《日华子本草》:炙,署冻疮。烧取汁,涂头,黑润鬓发。
《开宝本草》:味苦,微温,无毒。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风寒,去湿痹,止饥。
《本草图经》:傅汤火伤,止痛灭瘢。服之,疗蛊痢。
《汤液本草》:气微温,味苦,无毒。
《本草》云:主吐血、衄血及痢血。崩中赤白。
《药性论》云:侧柏叶苦辛,性涩。治冷风历节疼痛,止尿血,与酒相宜。
生用凉,炙用温。
《本草衍义补遗》:属阴与金,性善守,故采其叶随月建,方以取得月令气也。此补阴之要药。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涩其肺。
《本草纲目》:柏性后凋而耐久,禀坚劲之质。乃多寿之木,道家以之点汤常饮,元旦以之浸酒辟邪,皆有取此。
或生或炒,各以本方。
《本草蒙筌》:即止吐衄崩痢,重生发鬓须眉。为燥湿仙丹,系补阴要药。若合黄连煎服,小儿虫痢立痊。
《本草乘雅》:木谐白者柏,向本承制,以全木德,肝藏体用备矣。叶侧曰孙,曰络,曰经,曰脉,克肖乎形。盖肝藏血,失所藏,血吐不止。守所藏,何吐之有。时珍广之洗疗漆疮,金形人,肤受其眚,名曰横漆克承制,又何横之有。
《药鉴》:气微寒,味微苦。主吐血、衄血、痢血、崩血、尿血。久服轻身益气,令人能耐寒暑,更治冷风历节疼痛,此补阴之要药也。其性善守。凡采,必须择月建方向采之,为其得月令之气也。但性多燥,须用蜜水浸之,饭上蒸熟,阴干,服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也。
《景岳全书》:味苦,气辛,性寒。善清血凉血,止吐血衄血,痢血尿血,崩中赤白,去湿热湿痹,骨节疼痛。捣烂可傅火丹,散痄腮肿痛热毒及汤火伤,止痛灭瘢。炙捣可敷冻疮。烧汁涂发,可润而使黑。
《本草备要》:补阴凉血。
苦涩微寒。《本草》微温。养阴滋肺而燥土,最清血分,为补阴要药。止吐衄崩淋,肠风尿血痢,血一切血证。去冷风湿痹,历节风痛,肢节大痛,昼静夜剧,名白虎历节风,亦风寒湿所致。涂汤火伤,捣烂水调涂。生肌杀虫,炙罨冻疮,汁乌髭发。取侧者。丹溪曰:多得月令之气,随月建方取。或炒或生用。桂、牡蛎为使。恶菊花,宜酒。万木皆向阳,柏独四指,受金之正气,坚劲不凋,多寿之木,故元旦饮椒柏酒以辟邪。
《本经逢原》:柏叶性寒而燥,大能伐胃,虽有止衄之功,而无阳生之力,故亡血虚家,不宜擅服。然配合之力,功过悬殊,如《金匮》柏叶汤,同姜、艾治血不止,当无上虑矣。若《济急方》同黄连治小便血,《圣济总录》同芍药治月水不断,纵藉酒之辛温,以行苦寒之势。但酒力易过,苦寒长留,每致减食作泻,瘀积不散,是岂柏叶之过欤?
《本草崇原》:凡草木耐岁寒,冬不落叶者,阴中有阳也。冬令主太阳寒水,而水府属太阳,水脏属少阴,柏叶禀寒水之气,而太阳为标,禀少阴之气而君火为本,故气味苦,微温。主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者,得水阴之气而资养其血液也。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生肌者,得太阳之标,少阴之本,而补益其阳气也。柏子仁气味甘平,故禀太阳寒水而兼得太阴之土气。侧柏叶气味苦微温,故禀太阳寒水而兼得少阴之君火。叶实之所以不同者如此。
《本草求真》:[批]凉血止血。
侧柏叶专入肺、肝。苦涩微寒。书言养阴滋肺燥土,然禀受西金,坚劲不凋。魏子才《六书精蕴》云:万木皆向阳,而柏独西指,故字从白。白者,西方也。陆佃《埤雅》云:柏之指西,犹针之指南也。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寇宗奭曰:予官陕西,登高望柏千万树皆——西指。盖此木至坚,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气,他木不及,所以受金之正气所制,——西指也。服此大能伐胃。虽有止血凉血之功,而气味与血分无情,不过仗金气以制木,借炒黑以止血耳。汪昂曰:肢节大痛,昼静夜剧,名白虎历节风。亦风寒湿所致。《别录》称为补益,似属未是,但涂汤火伤损,生肌杀虫,炙罨冻疮。汁染须发最佳。[批]侧柏汁。酒浸或炒或生用。桂、牡蛎为使。恶菊花。宜酒。元旦饮椒柏酒以辟邪。
《得配本草》:苦,涩,微温。入手太阴经血分,养阴清肺,止血和阳,生肌杀虫。泻呕逆火,涂汤火伤。
得川连,治尿血。佐槐花,治下血。得榴花,研末吹鼻,治鼻衄不止;得干姜、阿胶、马通汁,治吐血不止。配白芍,治月水不断。
生用凉,炙用温。
《本草新编》:柏叶苦涩,止能敛肺,遏吐血、衄血,亦生须发。但非补阳要药,不可与柏子仁同类而并称也。
《本草分经》:苦,寒,燥涩,最清血分湿热。治一切血症,风湿诸痹,历节风痛。
【现代药理研究】
1. 侧柏叶体外实验对部分球菌及杆菌有抑制作用。
2. 侧柏及其所含黄酮类对小鼠有镇咳祛痰作用,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作用,且可部分阻断乙酰胆碱作用。
3. 侧柏叶煎剂能显著减少小白鼠自发性活动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但对咖啡因所致惊厥无拮抗作用。
4. 侧柏叶煎剂能明显缩短动物出血及凝血时间,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5. 侧柏叶煎剂醇沉淀物给麻醉猫静注或灌胃,均可使血压轻度下降,并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
浮 小 麦(《本草蒙筌》)
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未成熟的果实。我国各地大量栽培。味甘,性凉。归心经。功效益气、除热、止汗。临床用名浮小麦。
【本草汇言】
《开宝本草》: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燥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甘,无毒。
《本草》云:除热,止燥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青蒿散有小麦百粒,治大人小儿骨蒸肌热,妇人劳热。
《本草纲目》:麸乃麦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肿烂沽渍,或小儿暑月出病痘疮溃烂不能著席睡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并良。
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本草蒙筌》:先枯未实,敛虚汗获效如神。
《本草备要》:水淘浮起者。咸凉。止虚汗盗汗,劳热骨蒸。汗为心液,麦为心谷,浮者无肉,故能凉心。麦麸同功。
《本经逢原》:轻虚象肺,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
《本草分经》:咸,凉。止汗,凉心,退热。
【现代药理研究】
1. 浮小麦有降血脂作用,可使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
2. 浮小麦可使肝组织中的脂质及过氧化脂质含量显著降低,保护肝脏。
石 榴 皮(《名医别录》)
石榴皮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原植物生于向阳山坡或栽培于庭园中,喜温暖向阳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味酸、涩,性温。归胃、大肠经。功效涩肠止泻、杀虫。临床用名石榴皮。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治下利,止漏精。
《药性论》:使,味酸,无毒。能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一方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
《本草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药性解》:味酸涩,性温,无毒,入大肠、肾二经。主精漏下痢,筋骨风痛,脚膝难行,目流冷泪,肠风下血,杀牙虫,染须发。其子止渴。其花百叶者,主心热,疗吐血,为末吹鼻中,止衄血及金疮血。
按:肠滑则患血痢,肾滑则患遗泄。榴者留也,故入兹二经。然痢积未尽者,不可先以此涩之。多服能恋膈成痰。其子不宜过食,能损肺坏齿。其花色赤属火,宜入心家而主血。
《本草备要》:涩肠,外用染须。
酸涩而温,能涩肠,止泻痢下血,煅末服。崩带脱肛。泻痢至于脱肛者,以石榴皮、陈壁土加明矾少许,浓煎熏洗,再用五倍子炒研敷托而止之。勿犯铁器。《客座新闻》云:一人患腹胀,夏成诊之曰:饮食如常,非水肿蛊胀,及湿热生虫之象也。以石榴、椿树东引根皮、槟榔各五钱,空心服,腹大痛,泻虫长丈余,遂愈。
《本经逢原》:榴味甘酸,具木火之象,故多食伤肺损齿,而生痰涎。其皮涩温,能治下痢滑脱。一种小者,曰酸石榴,治痢尤捷。《千金》治痢方皆用之。酸兼收敛,故能止下痢漏精,崩中下血。丹方以酸石榴连皮子捣汁,入姜、茶煎,治寒热利。又久痢用榴皮烧灰,人参汤下一钱,屡验。
《得配本草》:酸、涩,温。治痢摄精。疗崩中带下,止肠风下血,祛筋骨风痛,除目流冷泪,洗脚疮湿烂。
得茄梗,治肠血。血在粪前者效。配槟榔,杀虫。
《本草分经》:酸涩而温。涩肠止泄痢、崩带、脱肛,杀虫,乌须。能恋膈成痰。积未尽者勿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酸、甜二种,以酸者为石榴之正味,故入药必须酸者。其性微凉,能敛戢肝火,保合肺气,为治气虚不摄肺劳喘嗽之要药。又为治肝虚风动相火浮越之要药。若连皮捣烂煮汤饮之,又善治大便滑泻、小便不禁、久痢不止、女子崩带,以其皮中之液最涩,故有种种诸效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石榴皮作用于寄生虫肌肉,使其陷于持续收缩,因而有驱虫效果。
2. 石榴皮有较广的抗菌、抗真菌作用。
3. 石榴皮能加强血浆蛋白凝固、凝血因子功能,以及血小管收缩作用,故能用于止血,与明矾有协同作用。
黄 精(《名医别录》)
黄精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林下、灌丛或阴湿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耐寒、对气候适应性强,以半高山或平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临床用名有蒸黄精、酒黄精。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
《本草纲目》:黄精受戊己之泻气,故为补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
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浊。
《本草经疏》:黄精君,纯得土之冲气,而禀乎季春之令,故味甘气和性无毒。其色正黄,味厚气薄,土位乎中,脾治中焦,故补中。脾土为后天生气之源,故益气。中气强,脾胃实,则风湿之邪不能干,故除风湿。五脏之气皆禀胃气以生,胃气者即后天之气也,斯气盛则五脏皆实,实则安,故安五脏。虽非治疗之所急,而为养性之上药。故仙经累赞其能服饵驻颜,久而弥胜矣。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入药疗病,生者亦宜。钩吻略同,切勿误用。安五脏六腑,补五劳七伤。除风湿,壮元阳,健脾胃,润心肺。旋服年久,方获奇功。小儿羸瘦,多啖弥佳。
《本草乘雅》:无缘自生,独得土大之体用,故名黄精。一名戊己芝也。土位乎中,故补中而益中气。为风所侵而土体失,濡湿泥泞而土用废者,黄精补土之体,充土之用,即居中府藏,亦藉以咸安矣。形骸躯壳,悉土所摄,轻身延年不饥,总属土事耳。
《药性解》:黄精,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驻颜色。
按:黄精甘宜入脾,润宜入肺,久服方得其益。实胜于根,花胜于实,但难辨耳。
《景岳全书》:一名救穷草。味甘微辛,性温。能补中益气,安五脏,疗五劳七伤,助筋骨,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耐寒暑,下三虫,久服延年不饥,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本草备要》:平补而润。
平甘。补中益气,安五脏,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下三虫。以其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气满则不饥。
《本经逢原》:黄精为补黄宫之胜品,宽中益气,使五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坚强,皆是补阴之功。但阳衰阴盛人服之,每致泄泻痞满,不可不知。
《本草求真》:[批]补脾阴。
黄精专入脾,兼入肺、肾。书极称羡,谓其气平味甘,治能补中益五脏、补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下三虫,且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其言极是。时珍曰:黄精受戊己之淳气,故为真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土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但其所述逃婢一事,云其服此能飞,不无可疑。究其黄精气味,止是入脾补阴,若使挟有痰湿,则食反更助痰,况此未经火煅,食则喉舌皆痹,何至服能成仙。若使事果属实,则人参更得天地中和之粹,又曷云不克成仙耶。细绎是情,殊觉荒谬,因并记之。
《得配本草》:忌梅食。
甘,平。入足太阴经。补中气,润心肺,安五脏,填精髓,助筋骨,下三虫。
得蔓菁,养肝血;配杞子,补精气。
阴盛者服之,致泄泻痞满。气滞者,禁用。
《本经疏证》:黄精根既黄,干复本黄末赤,是其归根复命的在火土之化,以为补中益气,确凿无疑。或谓其献技效能在青白之花,青以胜土而除湿,白以胜木而除风,予则以为牵强附会。谓青属木,独不可以助风乎?谓白属金,独不可以凝湿乎?安在其能除风湿也。且黄精之补中益气,本为除风湿耳,非补中益气除风湿两分功效也。盖黄精之宽缓犹夷,决非治外受风湿之物,所谓风必淫于外,而不反之阳;所谓湿必滞于内,而不化之气。惟气滞于内而不化津化血,斯阳淫于外而不反本还原,此风湿是一气之不谐,非两气之互合矣。不然,乌得以补中益气之物治之耶?且气血阴阳,皆纲维于中焦,惟其脾输心化,方足供一身运动,然脾输赖肝之疏,心化藉肺之布,倘肺不布则心所化之阳淫于外而为风,肝不疏则脾所输之精滞于中而为湿。青者风气,白者燥气,风湿之病,得风燥之化行湿,遂不能拒风于外,风遂不能旋湿于中,风则仍为阳气而内归,湿则化为津血而外布,此青白之用,所以密托于本黄末赤之体。而脾之力,尤在行气于四末,此其两两相对之叶,又确然象人之手与足,黄精功用在四支酸疼迟重,不为风雨而增,不因晴明而减,又复中气虚馁者,即轻身不饥,亦一以贯之矣。
《本草分经》:甘,平。补气血而润,安五脏,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
【现代药理研究】
1. 黄精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 黄精能使离体兔心心率加快,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作用,有扩张冠脉及抗心肌缺血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作用。
3. 黄精有比较明确的抗衰老作用。
4. 黄精有降血糖作用。
5. 黄精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拮抗作用。
6. 黄精有抗疲劳、耐缺氧等抗应激作用。
7. 黄精在细胞水平上有调节平衡的作用,并可增强纤维蛋白溶酶活性。
香 附(《名医别录》)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均系野生。主产于山东、浙江、湖南、河南等地。原植物生于水旁草地、耕地、路旁水边潮湿处。喜温暖湿润气候,以及潮湿环境,耐寒,以疏松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功效疏肝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临床用名有香附,醋香附、酒香附、香附炭、四制香附。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甘,微寒,无毒。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甘,阳中之阴,无毒。
《本草》云: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气,长须眉。后世人用治崩漏,《本草》不言治崩漏。
《图经》云:膀胱、两胁气妨,常日忧愁不乐,饮食不多,皮肤瘙痒瘾疹,日渐瘦损,心忪少气。以是知益气,血中之气药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陈也。与巴豆同,治泄泻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珍》云:快气。
《本草衍义补遗》:凡血气药必用之引至气分而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也。大能下气,除胸膈中热。
《本草发挥》:洁古云:洁甘、苦,微寒。气厚于味,阳中阴也。快气。
《本草纲目》: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溲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参术,则补气;得归药,则利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开降诸气;得芳香、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痞枳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韩愗云:香附能推陈致新,故诸书皆云益气。而俗有耗气之说,宜女不宜男者,非也。盖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无疾。老人精枯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则形乃日固。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分为君药,世所罕知。臣以参、芪,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也。懋游方外时,悬壶轻斋,治百病黄鹤丹,治妇人青囊丸,随宜用引,辄有小敏。人索不已,用者当思法外意可也。黄鹤丹乃铢衣翁在黄鹤楼所授之方,故名。其方用香附一斤,黄连半斤,洗晒为末,水糊丸梧子大。如外感,葱姜汤下;内伤,米饮下;气病,香汤下;血病,酒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汤下,余可类推。青囊丸乃邵应节真人祷母病,感方士所授者。其方用(略炒)香附一斤,乌药(略炮)五两三钱,为末,水醋煮面糊为丸,随证用引,如头痛,茶下;痰气,姜汤下;血病,酒下。为妙。
辛微苦甘,手足厥,手少阳药也。能兼行十二经,入脉气分。得童子小便、醋、川芎、苍术良。
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腑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疱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本草经疏》:香附禀地温燥之气,而兼得乎土金之味,故其味甘,应有苦辛微寒,亦应微温无毒。入足厥阴气分,亦入手太阴经。气厚于味,阳中之阴,降也。血中之气药也。能行十二经八脉气分。得童子小便、苦酒渍过良。川芎为之使。辛主散,苦温主降泄。肝主怒而苦忽,肺苦气上逆而主皮毛,怒则气上逆,逆则胸中热。降则肝气平而胸中热除,肺得安而皮毛自充,须眉自长矣。其云久服益气者,是亦调气之功也。苏颂又谓:治心腹中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心忪少气。东垣治一切气,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气。世医专用以治妇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者,皆降气调气、散结理滞之所致也。盖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逆而郁则血亦涩,气顺则血亦从之而和畅,此女人崩漏带下,月事不调之病所以咸须之耳。然须辅之以益血凉血之药,气虚者兼入补气药乃可奏功也。海藏云:本草不言治崩漏,而方中用治崩漏是能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瘀血,是推陈也。凡气郁血滞必用之药。童便浸透炒黑,能止血治崩漏。
简误:香附香燥,苦温带辛,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误犯则愈先期矣。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微寒。气厚于味,阳中阴也。无毒。若理气疼,醋炒尤妙。乃血中气药。凡诸血气方中所必用者也。快气开郁,逐瘀调经。除皮肤瘙痒外邪,止霍乱吐逆内证。炒黑色禁崩漏下血,调醋末敷乳肿成痈。宿食可消,泄泻能固。驱热长毛发,益气充皮毛。久服利人,疏利之剂。亦当解悟,又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故因而称曰妇人要药也。
谟按:《本经》诸方用逐瘀血调经,是下气而推陈也。用治崩漏不止,是益气而止血也。又云: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是又能补,何如言相背戾,用相矛盾耶?虽然是亦阴生阳长之义尔,但《本经》未尝言补,惟不老汤用之,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盖于行中兼有补,补中有行。正如天之所以为天者,健而有常也,健运不息,所以生生无穷,即此理也。
《本草乘雅》:胸为肺金之部分,气为肺金之所司,皮毛为肺金之所主。香附子功能解表利水,所以泄金之郁。经云:金郁则泄之,解表利小水也。
用合众香,能发众香臭,是以性专捭阖,开发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中焦亦得藉之以宣化,下焦亦得藉之以宣渎。又不独仅宣五谷味,并宣诸药味,而为诸药之先聘通使。如上焦失阖,则诸阳之气逆于胸中,致胸中热,尝日忧愁不乐,心忪少气者,捭阖从开,既顺乃宣矣。则胸热自除,忧愁自释,心忪自平,少气自益,充皮毛,长须眉,诚若雾若露灌溉之休癥也。若食饮积,痞满坚,或霍乱呕逆,或月事不以时下者,此正中焦失于宣化。若膀胱气妨,或崩漏带下,或下血尿血者,此正下焦失于宣渎。若肌肉消削,或瘾疹瘙痒,或皮聚毛折者,此正上焦失于宣发,不熏肤,不充身,不泽毛,不若雾露之溉耳。观天宝方煮汁熏浴,令汗出五七度,除瘾疹,止瘙痒,则知若雾露熏充灌溉之为用矣。频湖云:行盐入血;得青盐入肾;得酒行经络;行苦酒消积聚;得姜化痰饮;得参、术益气;得归、苄补营;得木香流滞;得檀香醒脾;得沉香升降诸气;得芎、术总解六郁;得茯苓交心肾;得茴香、补骨脂,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决痈消胀;得葱、苏发越六淫;得棱、莪释磨瘕癖;得艾调暖子宫。及作种种药石之聘使,捭阖揣摩之为用大矣。
《药性解》:香附,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肝、脾、胃四经。疏气开郁,消风除痒。按:香附味甘辛,故主发散疏通,以入肺、肝、脾、胃。类称女科圣药者,盖以妇人心性偏执,多气多郁,血因气郁则不能生耳。不知惟气实而血不大虚者宜之,不然,损其气,燥其血,愈致其疾。惜乎未有发明,而世俗多受女科圣药一句之累矣。性燥,故便制以润之;性散,故醋制以敛之。
《药鉴》:气微热,味甘辛,气重味轻,乃血中气药,诸血气方中所必用者也。快气开郁,逐瘀调经。除皮肤瘙痒外邪,止霍乱吐逆内证。炒黑色,禁崩漏下血。醋调敷,治乳肿成痈。又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醋炒理气疼为妙,盐制治肾痛为良。酒炒则热,便煮则凉。同气药则入气分,同血药则入血分。女科之圣药也。大都甘能理气和血,辛能散滞消食。此药能疏气散郁,气疏郁散,则新血生而百体和矣。然此剂性热多燥,必须童便浸炒。乌药为其佐使也。
《景岳全书》:味苦辛微甘,气温。气味俱厚,阳中有阴,血中气药也。专入肝胆二经,兼行诸经之气。用此者,用其行气血之滞,童便炒,欲其下行;醋炒,则理气痛,开六郁,散寒邪,利三焦,行结滞,消饮食痰涎,痞满腹胀,胕肿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疗霍乱吐逆,气滞泄泻,及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中带下,经脉不调,胎前产后气逆诸病。因能解郁,故曰妇人之要药。然其味辛而动,若阴虚躁热而汗出血失者,概谓其要,则大误矣。此外,凡痈疽瘰疬疮疡,但气滞不行者,皆宜用之为要药。
《本草备要》:一名莎草根,宣,调气开郁。
性平气香,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血中气药,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主一切气。人身以气为主,气盛则强,虚则衰,顺则平,逆则病,绝则死矣。经曰: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此七情之气也。以香附为君,随证而加升降消补之药。○《素问》中仍有寒则气收,热则气泄,名九气。利三焦,解六郁,痰郁、火郁、气郁、血郁、湿郁、食郁。止诸痛。通则不痛。治多怒多忧,痰饮痞满,胸肿腹胀,饮食积聚,霍乱吐泻,肾气脚气,痈疽疮疡,血凝气滞所致。香附一味末服,名独胜丸,治痈疽由郁怒得者。如疮初作,以此代茶,溃后亦宜服之。大凡疮疽喜服香药,行气通血,最忌臭秽不洁触之。○故古人治疡,多用五香连翘饮。○康祖左乳病痈,又臆间生核,痛楚半载,祷张王梦授以方:姜汁制香附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遂愈。吐血便血,崩中滞下,月候不调。气为血配,血因气行,经成块者,气之凝;将行而痛,气之滞;行后作痛,气血俱虚也;色淡亦虚也,色紫气之热;色黑则热之甚也;错经者气之乱;肥人痰多而经阻,气不运也。香附阴中快气之药,气顺则血和畅,然须辅以凉血补气之药。丹溪曰: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此正阳生阴长之义。胎产百病。能推陈致新,故诸书皆云益气。行中有补,丹溪曰:天行健运不怠,所以生生无穷,即此理耳。时珍曰:凡人病则气滞而馁,香附为气分君药,臣以参芪,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也。去毛用。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旁彻腰膝。童便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或蜜水炒。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稍积聚;且敛其散。姜汁炒,则化痰饮;炒黑又能止血。忌铁。时珍曰: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得木香则散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川芎、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清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发汗散邪;得三棱、莪术则消积磨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仙药也。大抵妇人多郁,气行则郁解,故服之尤效,非宜于妇人,不宜于男子也。李士材曰:乃治标之剂,惟气实血未大虚者宜之,不然恐损气而燥血,愈致其疾矣。世俗泥于女科仙药之一语,惜未有发明及此者。
《本经逢原》: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兼入冲脉。开郁气,消痰食,散风寒,行血气,止诸痛。月候不调,胎产崩漏,多怒多忧者之要药。治两胁气妨,心忪少气,是血中之气药也。盖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逆而郁,则血亦凝滞;气顺,则血亦随之而和畅矣。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毛,故能散风寒;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故能调血气。得参、术则益气,得归、地则调血,得木香则流滞和中,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穷、苍术则总解诸郁,得山栀、黄连则降火清热,得茯苓则交心肾,得茴香、补骨脂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三棱、莪茂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惟经水先期而淡,及失气无声无臭者勿用。血气本虚,更与利气,则行之愈速矣。
《本草求真》:[批]入肝开郁散滞活血通经。
香附专入肝、胆,兼入肺。辛苦香燥,据书备极赞赏,能入肝胆二经开郁,郁有痰郁、火郁、气郁、血郁、湿郁、食郁。散滞,活血通经,兼行诸经气分。张子和谓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反伤太和。又曰气本一也,因有所触而怒喜悲恐寒热惊思劳九气于焉而分。盖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凉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此九气之至也。须分虚实以治。凡霍乱吐逆,泄泻崩漏,经候须详病症用药,如将行而痛者属气之滞,属实;行后而痛者,属气与血俱虚;痛而喜按者属虚;通而拒按者属实;通而喜按血淡者属虚;通而拒按色紫者属实。大抵崩漏多因气虚血热而成,故须凉血补气为要。三焦不利等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治皆有效。又云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分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川芎、苍术则总解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苓则交济心肾;得茴香、补骨脂则气归元;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艾叶则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大抵妇人不宜于男子也。时珍曰: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无疾。老人精枯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则形乃固。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分为君,举世所罕知。臣以参、芪,佐甘草,治虚怯甚速也。按此专属开郁散气,与木香行气貌同实异。木香气味苦劣,故通气甚捷,此则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减出入以为行气通剂,否则宜此而不宜彼耳。但气多香燥,阴虚气薄禁用。
《得配本草》:得川芎、苍术、醋、童便良。
辛、微苦。入足厥阴及手少阳经气分,通行十二经及奇经八脉气分。通两胁,解诸郁,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气滞则血不生,疏之即所以生之。治一切血凝气滞所致等症。
得夏枯草,治睛痛;肝气疏不痛。得黑山栀、川连,降郁火;得藿香、甘草,治妊娠恶阻;得海藻,治贵疝;得参、芪,治虚怯;补之不滞,则气自生。得茯神,交心肾;心肾之气不滞则交。得川芎、苍术,治血郁头痛;得归、地,补阴血;气滞则血不生。得真艾叶,暖子宫,治心腹诸痛;得紫苏,散外邪。配广木香,疏中气;配厚朴、半夏,决壅胀;配沉香,升降诸气;配檀香,理气醒脾;配荔枝核,治血气刺痛;配细茶,治头痛。
生用,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用,下走肝肾,外彻腰足。解血郁,生用;止血,炒黑。理肾气,清盐水炒;气滞,酒炒;消肝积,醋炒;化痰消核,姜汁炒;散痞,童便炒;润燥,盐水炒。入凉补药,童便浸,煮干,炒炭用。痈肿疮疡,煎汤代茶。
久服助火耗血散气。气虚作胀,血虚内热,月事先期,精血枯闭,皆禁用。
香附、川芎、薄荷、木贼、天麻、紫草、柴胡,皆入肝经,以散肝气,而其间亦当分别施治。紫胡表肝经之风热;川芎升肝经之血气;香附解肝经之郁结;木贼散肝经之寒邪;天麻通肝脏之血脉;薄荷去肝经之风火;紫草败肝中之热毒。治之各有所当,勿得杂投以伤肝气。
《本经疏证》:理有常然,物莫两大,戴角者无齿,附翼者两足,无可妄增减也。乃香附者,既挺茎成穗结实如黍,复根引连续实如羊枣,上已叶发繁茂,下更根缕猥多,其气可谓盛矣。然益当究其所由,既无伟岸之茎,又乏魁硕之根,而繁盛如是,可知其生气独钟于根与叶之间。比之人身则胸中也,缕析之根,则萦洄脏腑之脉络也,倏秩之叶,则周浃一身之经脉也,惟内行之气不缕析潆洄,外行之气不倏秩周浃。斯胸中为热,充气于皮毛而热已,是除胸热即以充皮毛,充皮毛正由除胸热,气聚于内而不达,气馁于外而不继,则皮毛为悴,内气得达则为益气,外气得继则为长须眉,是益气即以长须眉,长须眉正由气益。虽然,是皆气为之病,调气即以除病也,奈何后之人皆谓为血中气药?气主煦,血主濡,煦者能生而不能泽,濡者能泽而不能生,故但启发胸中之热,使出皮毛而无血介于其间,何以称充?但透达在内之气,使抵须眉,而无血介于其间,何以称长?曰充曰长,非为其血随气行,气曳血展,气不耗血,血不阻气耶?所以然者,正由其根丝缕由屈而生实生毛,其叶光泽柔韧而不折不挠也。要而言之,是物之概钟于下者阳,泽于上者阴。故后世以之治气,多郁而不达之气,以之治血,多下而不上之血。言其两到,则有升降之殊,言其独诣,则阖开之能矣。
《本草新编》:香附,味苦而甘,气寒而厚,阳中阴也,无毒。入肝、胆之经。专解气郁气疼,调经逐瘀,除皮肤瘙痒,止霍乱吐逆,崩漏下血,乳肿痈疮,皆可治疗。宿食能消,泄泻能固,长毛发,引血药至气分,此乃气血中必用之品。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臣。今人不知其故,用香附为君,以治妇人之病,如乌金丸、四制香附丸之类,暂服未尝不快,久之而虚者益虚,郁者更郁,何也。香附非补剂也,用之下气以推陈,非用之下气以生新;引血药至气分而散郁,非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也。舍气血之味,欲其阴生阳长得乎?故气虚宜补,必用参、芪;血少宜生,必须归、熟。香附不过调和于其内,参赞之寮佐,而轻任之为大将,鲜不败乃事矣。
或问香附为解郁圣药,吾子谓不可为君,岂香附不能解郁耶?曰:香附不解郁,又何药以解郁,但不可专用之为君耳。盖郁病未有不伤肝者也,香附入肝入胆之经,而又解气,自易开肝中之滞涩。但伤肝必伤其血,而香附不能生血也,必得白芍药、当归以济之,则血足而郁尤易解也。夫君药中之解郁者,莫善于芍药。芍药得臣使,速于解者,莫妙于香附、柴胡。是芍药为香附之君,而香附为芍药之佐,合而治郁,何郁不解乎。
或问香附解郁而开胃,乃有用香附而郁仍不解,胃仍不开,岂又芍药、当归之未用乎?曰:是又不尽然也。香附解郁者,解易舒之郁也;香附开胃者,开未伤之胃也。相思之病,必得其心上之人,而郁乃解;断肠之症,必得其意外之喜,而胃乃开。区区香附,固自无功,即益之以大料之芍药、厚味之当归,亦有无可如何者矣。岂尽可望于草木之解郁而开胃哉。
或问香附解郁之品,先生谓解郁之无用,是郁症乃不可解之症,吾甚为天下之有郁者危矣。嗟!郁之不解者,非草木之能开;而郁之可解者,舍草木,又奚以开之郁。香附正开郁之可解者也。可解之郁,而欲舍香附而求之草木之外,斯惑矣。
或疑香附性燥,故易入肝,肝气既郁,而肝木必加燥矣,以燥投燥,又何解郁之有?曰:香附之解郁,正取其燥也。惟燥,故易入于燥之中,惟燥,故不可单用于燥之内,和之以芍药、当归,则燥中有润而肝舒,燥中不燥而郁解也。
《本草分经》:辛香,微苦、微甘。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调一切气,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解六郁,利三焦,消积调经。乃治标之品,损气耗血。
【现代药理研究】
1. 5%香附流浸膏使子宫平滑肌松弛,收缩力减弱,有抑制子宫的作用。香附还对月经不调有治疗作用。
2. 香附挥发油有雌激素样作用。
3. 香附乙醇提取物、香附中的三萜类化合物有镇痛作用。香附醇提物有镇静、解热的作用。
4. 香附烯I及II有抗菌作用,而香附中三萜类物质有抗炎作用。
马 兜 铃(《药性论》)
马兜铃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或马兜铃的干燥成熟果实。野生或栽培。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谷、沟边、路旁及山坡灌丛中,喜冷凉湿润的气候,耐寒、耐旱,怕涝,忌阳光直射,以湿润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微辛,性寒。归肺、大肠经。功能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降血压。临床用名有马兜铃、蜜炙马兜铃。
【本草汇言】
《药性论》:平。能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连连不可止。
《日华子本草》:治痔瘘疮,以药于瓶中烧熏病处。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
《本草衍义》:治肺气喘急。
《汤液本草》:《珍》云:去肺热,安肺气,补肺。
《本草》云:主咳嗽痰结。
《药性论》云:平。能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连连不可。
《日华子》云:治痔瘘疮,以药瓶中烧,熏病处。
《圣惠方》云:治五种蛊毒。
《图经》云:亦名土青木香。实:主肺病。根:治气下膈,止刺痛。
《本草发挥》:洁古云:苦寒,阴中阳也。主肺热,清肺气,补肺。
《本草纲目》:马兜铃体轻而虚,熟则悬而四开,有肺之象,故能入肺。气寒味苦微辛,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也。其中所用阿胶、粳米,则正补肺之药也。汤剂中用多亦作吐,故崔氏方用以吐蛊。其不能补肺,又可推矣。
《本草经疏》:马兜铃感冬气而生,故味苦气寒而无毒,亦应有辛,兼金气也。入手太阴经。苦善下泄,辛则善散,寒能除热,而使气下降。咳嗽者,气升之病也,气降热除,嗽自平矣。痰结喘促,亦肺热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瘘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甄权用以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洁古用以清肺气,补肺,去肺中湿热者,皆除热降气散结之力也。
简误:肺虚寒作咳嗽,或寒痰作喘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阴中之阳。无毒。烧烟熏痔瘘 疮,煎汤劫痰结喘促。去肺热止咳,清肺气补虚。根名青木香,亦为散气药。
《本草乘雅》:形似马兜之铃,高悬四裂,肺金之象也。气味苦寒,对待肺热叶焦,为咳中喘为痰结或移热于府;为痔为漏为肠痈,或发于广颡,为瘘为疮为瘰疬;或失于游溢,为癃,为淋,为水肿;或横乘火位,为哕为呃为心痛,莫不以热为本,以肺为标,宜虚其实,毋虚其虚。
《药性解》:马兜铃,味苦,性寒,无毒,入肺经。主清肺,除咳嗽痰喘,治血痔瘘疮。根名青木香,下气甚速。
按:马兜铃专主手太阴经矣,何以治痔瘘之症也?良以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遗热于大肠,故有此症。今清其表而里病自愈矣。
《景岳全书》:味微苦微辛,性寒气薄,阴中微阳。入手太阴肺经。清肺火,清肺气,除热痰咳嗽,喘急不得卧。多用则作吐。凡蛊毒蛇毒于饮食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者,以此一两煎汤服之,即毒从吐出。若治痔瘘肿痛,用马兜铃于瓶中烧烟薰病处良。
《本草备要》:泻肺下气。
体轻而虚,熟则四开象肺,故入肺。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时珍曰: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取其清热降气,则肺自安也。其中阿胶、糯米乃补肺之正药。昂按:清热降气,泻之即所以补之。若专一于补,适以助火而益嗽也。治痰嗽喘促,血痔瘘疮,大肠经热,瘘,漏也,音闾,亦音漏。痔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肺移热于大肠,故肠风痔瘘,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千金》单服治水肿,以能泻肺行水也。亦可吐蛊。汤剂中用之,多作吐。
《本经逢原》:诸药之性轻浮者,皆能入肺散气,灯心、马勃之属皆然。诸家言其性寒,专于劫痰定喘,不知其苦中带辛,寒中带散,是以肺热痰喘,声音不清者宜之。钱氏补肺阿胶散用之,取其清热降气,邪去则肺安矣。性善涌泄,故《纂要》治蛇蛊毒,一味浓煎,服之探吐,其毒即解。婴儿麻疹内陷,喘满声喑者,宜加用之。若肺冷金寒,喘嗽失音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入肺清热,降气散寒。
马兜铃专入肺。辛苦性寒,体轻而虚,熟则四开象肺。因苦则能入肺降气,因寒则能泻热除痰,因辛则于寒中滞散。故肺热痰喘,声音不清者,服此最宜。且其体轻则性上涌,故《纂要》治蛇蛊毒,一味浓煎,服之探吐,其毒即解。汤剂用之多作吐。至有云服马兜铃能补肺阴者,取其热清气降,而肺自安之意。钱氏用此,同阿胶、糯米补肺,其功原在糯米、阿胶耳,岂马兜铃之谓哉。又云可治肠风痔瘘,以肺与大肠为表里,肠胃之热,本于肺脏所移,肺清而肠之热与之俱清耳。《日华本草》治痔瘘肿痛,以马兜铃于瓶中烧烟熏病处良。若肺寒喘嗽失音者切忌。
《得配本草》:苦、辛,寒。入手太阴经气分。止嗽降气。嗽久肺气热,以此凉之,气降而嗽止。
得甘草,治肺气喘急。
烧烟,熏痔瘘蛪疮。咽中如梅核,吐不出,咽不下,心下闷热,煎服一两即愈。名梅核痰。
肺挟虚寒者禁用。
《本经疏证》:肺热咳嗽,痰结喘促,厥由甚多,堪以马兜铃治者,将必有据。如刘潜江所述因于寒湿,久而痰滞,气道迫隘,亦痰结喘促者,因人不知非所可用矣。即其所引杨氏云,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焚,遂使燥热乘肺,咯唾脓血,上气痰潮,嗽连续不已者,亦岂有必用是之理乎?予以谓其于春夏布蔓发叶,由于木火以达者,必绕树而升;其于秋冬系铃成实,由于金水以成者,必象金而降。则其所治之热,为缘木而升之热,其所治之痰,为附金而壅之痰,木者金所侮也。由木之热,至能伤金,则所谓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木以无道侵凌所畏,亦必已外强中干,其气升,其血亦必动,于是肺受其热,遂失职于治节,而壅结于痰涎,痰以火而胶粘,血缘痰而乖错,谓此为肺热咳嗽,痰结喘促,然乎否乎?若血不乖错,何以下为血痔?痰不壅结,何以上为瘘疮?观其匪能自立,偏出高巅,如铎如铃率缘下向,下向者即他日上出之发纵,上出者,即后时下向之根柢,而苗春花夏,结实非晚,偏至霜降已后,叶已尽脱,铃已四裂,累累骈悬,犹傲睨寒风,浸淫霜雪而不附,此其苦寒为何如苦寒,亦可见其虽下向而用不在降泄,不在降泄,则痰结何由解,喘促何由平?殊不知痰之所以结因乎火,火缘木而升者因乎郁,郁极斯升之火,譬之荏弱者声素难高,行素难无,一旦受侮弥深,情极激发,有不自知其声之高行之远者,郁固由此而伸,结亦由此而解矣,故似此象形之物,先理其郁发之源,次解其浮越之火,而因火壅结之痰,自随气而化津液,因痰逼迫之喘促,自随火而下归,乌在其藉降泄而痰结得解,喘促得平,肺热罢咳嗽遂不作耶?
《本草分经》:苦、辛,寒。清肺热,降肺气,兼清大肠经热,亦能行水。汤剂用之多吐。根,涤肿毒。
【现代药理研究】
1. 马兜铃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
2. 马兜铃不同成分对血压的影响不同。所含木兰碱能使麻醉猫血压明显降低,对舒张压的作用尤为明显;而马兜铃酸能使麻醉猫血压升高。
3. 马兜铃有抗炎作用。
4. 马兜铃有抗肿瘤作用,其有效成分是马兜铃酸。
5. 马兜铃有镇痛作用。
6. 马兜铃有抗菌作用,对常见皮肤真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7. 马兜铃对血管平滑肌、肠管和子宫平滑肌均有收缩作用。
8. 马兜铃有抗生育作用。
白 芥 子(《名医别录》)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热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均系栽培。主产于安徽、河南、河化、山西、山东、四川等地。原植物温暖湿润气候,较耐旱,喜阳光,以肥沃湿润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忌贫瘠、低洼和积水环境。味辛,性温。归肺经。功效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临床用名有(白)芥子、炒芥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又白芥子,主射工及疰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验也。
《本草拾遗》:主冷气。子主上气,发汗,胃膈痰冷,面目黄赤。
《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傅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子,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冷,面黄。
《本草纲目》: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韩懋《医通》: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气。懋因人求治其亲,静中处三子养亲治之,随试随效。盖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紫而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白种者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破,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生绢袋盛入,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
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肘后方》言热病人不可食胡芥,为其性暖也。
《本草经疏》:芥禀火金之气以生,而白芥则又得金气之胜,故味辛气温无毒。辛温入肺而发散,故有温中除冷,发汗澼邪,豁痰利气之功。朱震亨云: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尔。
简误: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然而肺经有热,与夫阴火虚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其茎叶煮食,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无毒。善却疰气,最辟鬼邪。研醋敷射工,煎液消痰辟。久疟蒸成辟块,须此敷除;皮里膜外痰涎,必用引达。故三子养亲汤方中,加萝卜子消食,苏子定喘,此消痰。是皆切中老人病也。
《本草乘雅》:顾食芥堕泪,望梅生津,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愧而汗发,慕而涎垂,此五液之自内至也。是以芥气归鼻,涕泪交注。经言清阳走上窍,浊阴归下窍。芥则两得之矣。主治证形,正诸阳之不走上窍,致浊阴之不归下窍耳。
《药性解》: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止翻胃,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其茎叶堪却冷气,能安五脏。
按:白芥子辛宜于肺,温宜于胃,故复入之。气虚及肺胃中有火者,咸禁食之。
《药鉴》:味大辛,气温。善开滞消痰,疗咳嗽喘急,反胃呕吐,风毒流注,四肢疼痛,尤能祛辟冷气,解肌发汗,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既能除胁肋皮膜之痰,则他近处者不言可知。善调五脏,亦熨散恶气,若肿毒乳癖痰核初起,研末用醋或水调傅甚效。
《本草备要》:宣,利气豁痰。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温中开胃,发汗散寒,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未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诸病。痰阻气滞。久嗽肺虚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韩矛三子养辛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
《本经逢原》: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辛能入肺,温能散表,故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昔有胁痛,诸治不效,因食芥齑而愈者,偶中散结开痰之效。其治射工疰气,上气发汗者,亦取辛散祛毒力耳。此虽日用常品,然多食则昏目动火,泄气伤精。肺经有热,虚火亢者切忌。
陈年咸芥卤治肺痈,吐尽臭痰秽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溃宜之。
《本草求真》: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书载能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是此义。盖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藉此以为宣通。韩氏用三子养亲汤以治老人痰气,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然此大辛大热,中病即已。久服耗损真气,令人眩晕损目,若肺热阴虚火盛者忌之。
《得配本草》: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通经络,散水饮,除疟癖,治喘嗽。痰在胁下皮里膜外,非此不达。
炒研,蒸饼丸,治腹中冷气;生研,水调贴足心,引毒归下,令痘疹不入目。
肺气虚、胃中热者,禁用。
《本经疏证》:白芥子布种于秋尽,採实于夏初,以生以长,咸在冬凑,而于夏秋反若无所与者,殊不知发生于冬,长养于春,皆其胚胎之际,而夏秋则其原始要终之会也。味之辛得于秋尽,气之温得于夏初,是辛感于水而生,温孕于寒而育,温不能离辛,辛不能离温,则辛温之用,皆萃于水矣。辛者所以通,温者所以发,痰冷阻中,则气难横达而一于上行为上气,气难横达,则痰冷益无所泄,而惟留于胸膈,于是碍脾之磨荡而黄发于面,一温而胸膈痰冷无不发越,一辛而气机上逆无不宣通,皆由横达之功,并非泄降之力,故后世称其能除皮里膜外之痰,四支骨节之痛,亦为此耳。然得谓凡痰凡痛皆可治以是欤,盖亦有界限矣。夫大则空虚,小则坚实,他物之恒情。惟白芥之茎小者反中空,大者中实,仍系一类二种可同为用,中空者象痰之逼窄气道,中实者象痰之壅肿径隧。是故用以治内,其证必兼上气,用以治外,其证必兼肿痛,则凡痰在骨节及皮里膜外之候,必里有痰而外为肿痛已久而按之不空者,方与此宜,以是为其轸域可也。
《本草新编》: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崇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烁阴,南星味重而损胃。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
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统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况且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试看疟疾,正痰藏于膜膈之中也。用白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饮为丸,一日服尽,而久疟顿止,非消痰之明验乎。疟止之后,神气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气之明验乎。故白芥子消痰,实胜于贝母、半夏,谁谓肺、胃之痰不能消也。
或谓白芥子虽消膜膈之痰,未必气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药而不耗气者乎?曰:白芥子实不耗气,能安五脏。耗气则五脏不安矣,岂有五脏安而耗气者乎。其余消痰之药,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总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脏也。此所以实胜于各消痰之药耳。
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气,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止可消膜膈之痰,而肾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补其肾,肾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
或疑白芥子消阴分之痰,不消阳分之痰,然乎?曰:非也。芥子阴分、阳分之痰,无不尽消,不必分阴阳也。但肾经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则尽消而无疑矣。
或问白芥子即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觉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谁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
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气,发明几无遗议,但不知膜膈之痰在于何处?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虽痰分五脏六腑,要皆存于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于胃脘中消之,岂各入五脏六腑而后消之乎。
《本草分经》: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利气,豁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则力减。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黄芥子苷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芥子粉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小剂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泌,大量应用可迅速引起呕吐。
2. 白芥子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3. 白芥子有祛痰作用。
4. 白芥子有调节血压作用。家兔静脉注射芥子生理盐水浸出液,血压先轻度上升,后则下降,呼吸增快。
5. 白芥子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第一个庄,国内称作维路云特,是法国南部一个比较一般产区的AOC。2008年份国外售价7欧元左右,2005年份作为订好年份,价格大概在10欧元以下,国内售价大概在150-180左右。不具备很好的陈年实力,所以05年的还是趁早喝了比较好。
第二个RUBY,是产自葡萄牙波尔图的葡萄酒,同样属于比较适合饮用的酒款,并非名庄,价格在7.5至-13欧元之间,大概也在150-250人民币之间徘徊,需要看年份。
The End
2023-10-09 09:27:51
2023-10-09 09:25:45
2023-10-09 09:23:40
2023-10-09 09:21:34
2023-10-09 09:19:28
2023-10-09 09:17:22
2023-10-09 09:15:16
2023-10-09 09:13:10
2023-10-09 09:11:05
2023-10-09 09:08:59
2023-10-08 18:36:47
2023-10-08 18:34:41
2023-10-08 18:32:35
2023-10-08 18:30:29
2023-10-08 18:28:23
2023-10-08 18:26:17
2023-10-08 18:24:12
2023-10-08 18:22:06
2023-10-08 18:20:00
2023-10-08 18: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