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来了,速来围观!
2024-01-05 20:31:29
铃医是什么意思(消失的行业——潮汕铃医)
铃医,亦称“走乡医”或“走乡郎中”。“走方郎中”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行医处所、走街串巷行医的中医大夫。这些人有的以处方看病为主,兼带卖药;有的以卖药为主,兼带看病。有些走方郎中常常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摇着串铃,边走边发出一串串“当啷啷、当啷啷”的铃声,人们便称这些“走方郎中“为“铃医”。“铃医”使用的串铃,多为铜制或铁制,呈圆形,中空,里面有几粒滚珠,可套在食指和中指上摇动发声。铃医实为古代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成年累月地于村市街巷往来奔走,为百姓除灾治病,他们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
传说唐朝时,有一只老虎难受地张着嘴来找名医孙思邈治病。孙思邈一眼看出老虎的喉咙里卡着一根骨头,便随手取来一只串铃套在胳膊上,迅速地伸进虎口中将骨头给拔了出来。那老虎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串铃上,没有伤及孙思邈的胳膊。从此,人们又把串铃叫做“虎撑”。
唐代韩愈贬至潮州上表曰;“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暑热,湿气交蒸,疫疠为害,向被称为瘴疠之区。在缺医少药的岁月,病患者心急如焚。“走乡医”遂应运而生。这些“走乡医”大多数是家传师授精心专研,遂得真传,遵从古训,济世益人。他们有的肩挑药囊(篓),悬挂葫芦;有的背个药箱(篮),手摇铜铃、串铃或弹拍竹鼓;有的铃医还慢步呼喊治病用药及介绍用法及疗效,如民国时期,澄海樟东一带常有“走乡医”穿街过巷,呼喊着“剑波丸,专治腹痛、腹泻、食积伤脾;双剑铜青膏药,专治疔疮瘰疬,拔毒生肌,着贴就好”等等。
相传始于宋代的铃医李次口,世代相沿,青囊相授,铃医奔走乡间,栖宿寺庙,救治民众疴疾。他们始终恪守着“扬仁义之德,怀济世之志”之教诲,妙术施治,求取薄利,屡化沉疴恶疾,深受群众所信赖。铃医无论寒冬腊月,炎夏酷暑,栉风沐雨,头顶烈日,戴着竹笠,奔走乡村山寨,患者听到铃鼓声声,欣然迎出,招呼入门,掀开药囊逐一介绍,时令用药、缓时药、紧时用。有神曲茶、牙痛散、六一散、喉痛散等等。任人购买备用,深受乡村民众欢迎。
清代康熙年间,澄海鮀浦大井乡出了一个铃医林俊荣(俗名林含铃)。他幼承师授,医术精湛,妙术治病,百姓都尊称为含铃仙。他头戴竹笠,脚穿草鞋,肩挑药囊,手摇含铃。常年奔走于潮安至饶平一带乡间、村寨,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有一天,他夜宿隆都陇下“马宫”,时刻想着不知何时才能终止漂泊不定的“云游”生涯。这天深夜,他果然梦见有一老翁对他说:“当你来到肩挑药囊绳掉之地,就是你安居创业之所。”有一天,风起云涌,雷雨交加,他肩挑药囊走至隆都鹊巷卢厝,突然盛断囊掉于地上,老翁的梦话顿时涌上心头。他四处凑足银钱,置地在卢厝创设“长安堂”药材铺,按师传秘方精心加工炮制的“眼药散” 、“食积伤脾散”疗效甚佳,遐迩闻名。280多年来,子孙繁衍了15代,多数继承药业。后人在卢厝建“俊荣公厅”,将“扁担及药囊”悬挂于栋梁之上,将“铜铃”挂在“长安堂”招牌上,以深表怀念之情。
2024-01-05 20:31:29
2024-01-05 20:29:15
2024-01-05 20:27:00
2024-01-05 20:24:45
2024-01-05 20:22:30
2024-01-05 09:01:56
2024-01-05 08:59:41
2024-01-05 08:57:26
2024-01-05 08:55:11
2024-01-05 08:52:56
2024-01-05 08:50:41
2024-01-05 08:48:26
2024-01-05 08:46:11
2024-01-05 08:43:56
2024-01-05 08:41:42
2024-01-04 07:00:53
2024-01-04 06:58:38
2024-01-04 06:56:23
2024-01-04 06:54:08
2024-01-04 06:51:53